位置:首页 > 架空历史 > 神都锦绣

第三十六章 武后理政(二)

  • 作者:钟山布衣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01-08 13:07:13
  • 字数:3330

“‘水师’出海、运粮;造船、操舟;兵甲犀利,勇士数万,本朝之内,无此先例。”

冯宝明白,武皇后看似以“无比先例”来,实质却是皇权对于一支强大“水师”的担忧,原因在于,“水师”离不开“水”,不可能驻扎在关中之地,放任不管,那皇帝只怕连觉都睡不着了。

“娘娘,‘火药’几近大成,当可用于实战;‘卫岗乡’内‘冶铁作坊’产量日渐提高,‘新安县’内,‘兵部’欲设‘火药’、‘军械’两大作坊,可以预见,本朝军备当大幅提升,军队战力自是同期加强,因此,拥兵百万,多矣。”

“卿家所言何意?不妨直言。”武皇后听出冯宝话里有话,直接道。

“娘娘,‘十六卫’遥领下‘府兵’,‘水师’亦可如此。一船如一府,何需先例?况‘水师’不同于马步军卒,水面漂泊日久,需补给,修养,舟船亦需维护。码头、基地,日后当如‘水运司’,分设而出,交由朝廷。”

“卿之言,善也!”武皇后赞同地道:“国之利器,理当如此。”

“娘娘,本朝大军百万,实堪重任者,十不足一,以今‘辽东战事’为例,北方大军三十万之众,与‘高句丽’大军对峙,每日消耗甚巨,如若不能于明春冻土化开前重创敌军,此番征讨,结果难料!幸,南面贺兰大总管领军一路高歌,连战连捷,破‘新罗’十余城,相信不日可灭其国,引大军北上,加之屯驻‘鸭绿水’畔之大军,必定能够荡涤其境,一战而定!想来皇后娘娘必定知晓,贺兰都督军中,有留存大批‘火药’,故而一路征伐,势若破竹。”

“‘火药’之威,吾有亲见,当为无上利器,敏之军中有此物相助,应无往而不利。”

“娘娘,请容微臣细述之。”

“卿家但言无妨。”

得到武皇后允许,冯宝仔细明了军队从商的弊端,重点提到了一句话:“军队依靠朝廷供养,效命陛下,如若本身能够获得巨利,当失去掌控,难保有负圣恩。”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人口增加以及唐军不断开疆拓土,可供分给将士们的土地越来越少,且越来越贫瘠,而官职授出过多,是朝廷巨大的负担。

正是基于上述弊端,“军制”,很有必要进行调整和变革。

“羽林左卫”的成功,让大唐皇帝看到了曙光,再加上谢岩进言,李绩、高远等诸多重臣认可,自“水师”设“副都督”兼领“军丞”始,皇帝李治实则已在悄无声息中,进行某种改变。只是过程比较慢,动作也比较。

武皇后对皇帝夫君有意“军制变革”的事,多少还是知道一些。自然也清楚,“府兵制”加上“军功授勋”,是大唐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原因所在。土地、钱财和官职,是激励将士们勇往无前的不二利器!

“卿家所言甚是。”武皇后缓缓点头道:“卿之忠心,吾当禀奏圣人。”

“微臣食君禄,忠君事,本职尔。”冯宝跟着道:“无论多么强大的军队,务必牢牢掌控于朝廷之手!”

“回禀皇后娘娘。”冯宝行礼道:“大唐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皆有万里之遥,南来北往,依赖运河、车马,运量且费时费力。海面运送,过往受时影响过甚,极不可靠。今‘长安号’、‘洛阳号’大船远海航行归来,足以佐证大船之安全可靠,故‘南粮北运’,当再无忧矣!”

然,大唐并无外患于海外,要此何用?

武皇后想到即问出。

武皇后能够听懂冯宝的意思,其实就是将“水师”看成“十六卫”那般,将每一艘大船配属军卒当做一府“府兵”,以“遥领”方式统率,然并无实际调兵权。至于“水运司”、基地、码头交付朝廷,个中因由,却不甚明了。故而道:“冯卿家所言之‘水运司’、码头等,即属‘水师’,奈何称‘交付朝廷’?”

“娘娘有所不知,军队不可言商,不可逐利,朝廷财政力有不逮,短期为之,实属不得已,切不可长久;码头、基地,乃至兴建仓储,皆与地方密切相关,理应由朝廷负责。”

“哦!”武皇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似乎并未完全明白。

然而,今日冯宝之上书,那可是大张旗鼓发展及从根本上改变“大唐水师”,步幅之大,实令人瞠目结舌。

从裁撤官兵,到日后增加兵力,在增减之中,减去不能作战的,增加精锐兵力,可以预见,他日之“水师”,注定是精锐战兵。

阅读神都锦绣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