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耽美言情 > 儒河阳光

第43章1打死你们

  • 作者:以君之灵
  • 类型:耽美言情
  • 更新:12-26 17:25:38
  • 字数:3706

作为郑屋乡苏维埃主席的郑德标马上找来村里理事郑福奎。这个郑福奎长期来往于福建和广东,把本地的土纸、大米通过水运贩卖到潮州,赚了不少的钱,他在村里威信极高,因此被选为理事。郑福奎不但支持把福兴楼建设红军医院,还一次性捐了一百套棉服给红军医院。

红军医院的医生很快进驻福兴楼,里面设立了中医、西医、外科、内科。这是正是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的事情,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伤病员抬到这里。院长是一位来自北阳镇的红军,叫罗华功,学过医,他和卢优鹏一起,每天在福兴楼忙碌,安排病人床位、病人救治、医院的日常管理。村里的群众听说医院缺乏床板,纷纷把自己家的木板、门板抬到福兴楼。

郑德标这个郑屋村的乡苏维埃主席,则每天负责对外采购食物。他还组织成立了妇女洗衣队,每天为伤病员清洗衣物,一部分妇女则每天上山采中草药,提供给医院。

“土楼?”如果说前两条,绍华还能理解大伯的心情,那么扯到土楼,他就有些不理解了。

“土楼是我们整个郑屋姓郑人的,我们的唯旺公当年花了这么多心血建起来,几百年了,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上败了。”郑成荣叹息说。

“土楼那么大,要很多钱来修。”郑绍华很为难。他当然知道,当年郑氏五世祖花了三年时间才建成的土楼,如今破败不堪,里面被许多人堆了杂物,尤其以棺材最多。走进去,里面阴深深的,一般人不敢进去,即使进去也不敢久呆。也曾经募集资金维修,可是募集的还不够清理垃圾,至于维修瓦梁等根本不敢想。

“绍华,儒河终于重现天光了,而且你现在护坎一砌,比以前更好了。”郑成荣欣慰地说:“我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前些年,看到河不像河,溪不是溪,我的心很难受啊。现在我希望,三座桥下的水陂,能修好,那样才能保护好那三座桥;还有就是那个水呀,什么时候可以像我们以前一样清澈?什么时候再有满河鱼俚的时候?这是其二;第三呢,我希望你能把那个土楼修好。”

这座土楼很特别,横着建在郑屋村口,有四层,建筑面积有五千多平方米,里面的房间有一百二十多间。更加妙的是,这么大一座房子,平时没人居住。关于建这座房子的目的,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为了挡风水,说是下游陈村状似老虎形,上游的郑屋状似牛形,为了防止老虎吃牛,郑屋人于是建了这么一座土楼,用意不说自明了;另外一说是以前郑屋村里各种杂姓的村民很多,郑姓村民为了躲避经常抢劫的兵匪,动员郑氏村民捐款建了这座土楼。每当兵匪来时,郑氏村民就躲进土楼。由于土楼高大坚固,兵匪无法进入,加上里面储藏的食物可以吃月余,因此每次兵匪袭击,郑氏村民均能安然无恙。其他姓氏的村民就只能乖乖被抢劫。久而久之,其他杂姓村民在这里无法生存,最后只剩郑氏村民了。

看着郑绍华离开的背影,郑成荣轻轻叹了口气,皱纹密植的脸上转向西北方,那里,福兴楼像沧桑的老者,在默默地和郑成荣遥望。他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八十二年前的往事。

1930年,十二岁的郑成荣已经是郑屋村儿童团团长。这年冬天,闽西特委负责人卢优鹏到村里,和郑徳标商量设立红军医院的事情。根据上级的指示,亟需寻找一个地方设立较大的红军医院,以救治在前方战斗受伤的伤病员。选址要求地处偏僻,不易被敌人找到,面积大、空闲的房子,还要求当地的群众觉悟高、支持红军。特委几经寻找,把目标定在了郑屋的那座土楼和郑氏祠堂。

郑德标儿子郑成荣带着一群小伙伴,负责红军医院的安全工作。他们每天日夜轮流值守,只要发现可疑人员,就要严加盘查。

有一次,一个短工模样的男人试图接近福兴楼,被郑成荣拦住,要他对口号,对方笑嘻嘻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糕饼塞给郑成荣。郑成荣和身边的同伴使了个眼神,后退几步,一起用梭镖枪指着对方,厉声问:“你是干什么的?”

男人嘻嘻笑着说:“你们只要让我进去,我这里还有很多糕饼,都可以给你们。”见郑成荣他们依旧怒目相对,于是又说:“不让进去也没问题,只要告诉我里面都住了谁,就可以了。”在遭到拒绝后,男人突然从怀里陶出一支匣子枪,对准郑成荣,恶狠狠地说:“端凳不坐,讨凳坐,再不说我打死你们。”

“唉。你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那里可是设过红军医院的,救护过很多红军伤病员啊。”郑成荣叹息说:“那些受伤的红军战士,都好可怜啊。”

郑绍华以前不止一次听大伯说过这些话。他曾经在里面当过儿童团长,负责看守医院的安全。那土楼原名叫福兴楼,可是现在人们还习惯叫红军医院。县里在一九八六年就把红军医院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只是,从来没有拨过钱下来维修。

阅读儒河阳光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