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架空历史 > 春秋之圣徒

第58章·制陶与工具

  • 作者:姬树人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06-10 08:44:06
  • 字数:5656

好在此时的姬龄,已经有过一次修窑的经验了,所以修建陶窑的倒是很快。

姬龄之所以选择制陶,那是因为在他的老家盛产陶罐,他三爷爷家就是制陶的,所以他也曾经烧过一段时间陶器。

姬龄拍着胸脯道:“你等不必担心,是我不用活人祭祀神灵的,就算苍天怪罪,也是怪罪于我,况且我等只是一小民尔,苍天且会怪罪。”

在姬龄一在担保、解释下,众人才稍稍放心一点。

姬龄按照记忆中陶窑,先划了窑口的范围,挖好陶窑的地基。

姬龄劝说道:“想当初,夏后桀、商纣王曾以活人祭祀鬼神,以至于天怒人怨,百姓憎恨商纣王,皆咒其早死,以至于我大周文王以仁义牧民,是以万民纷纷逃离商,而归入周,而西方诸侯莫不臣服,尊为西方之长。”

“可见用活人作为祭品是不能取悦神灵的,唯有仁义德行才是最好的祭祀品。”

梁翁感到有些害怕,道:“可是若神灵怪罪我们,降下灾难怎么办?”

等姬龄修好陶窑,山的铁锯也刚好打造好,梁翁在收到锯子以后很是高兴,像一个小孩一样,明天拿着自己的锯子,到山上的去锯些木头回来。

果然在有合适的工具以后,梁翁打造织机的速度也提高了不少。

陶窑修好后,姬龄按照传统习俗,举行祭祀仪式。

好在姬龄要求的这些工具,并不是很难,且还许多都是小件,所以梁翁只用一天,便打造出木工工具,唯有锯子稍微难。

一把锯子需要的金属虽然不多,但想要锻造合格的锯片很难,需知道,此时冶铁工艺,还远远没有战国时期的成熟。

不过这并难不倒姬龄。

没有纸,姬龄只能在木板上画一个草图给梁翁,梁翁默默观看了许久,又询问了许多,这才放下心来。

备好黑色的祭品,在姬龄封上第一一捧炭木,按说这种祭祀是要献上活人作为祭品,但姬龄认为这违背人道主义的,所以只是捏了几个泥人作为代替。

山和有些见识的梁翁、青鱼爷爷曾经劝说姬龄,说什么无论如何也要买来一个奴隶作为祭品。

在山打磨锯子的时候,姬龄在试着制陶,现在没有过多的人力,所以修建陶窑事情只要由姬龄亲自完成。

等切割完后,还要打磨锯片。

这一来二去,这把锯子就花了一个月。

等地基挖好后,还需要先修好出热口和地砖。

制陶所需的地砖不想烧瓷那般要求高,所以姬龄只是现用一些废弃土砖就成。

在随后点头,姬龄等我高喝:“祝融神火,佑我火薪。”

“祝融神火,佑我火兴!”

这段话是姬龄编得,不过众人觉得,姬龄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且这句话显得格外有气势,所以众人也就跟着喊了。

窑祭祀完了,姬龄下令开始烧陶,陶的烧制很注重火候,所以姬龄只能凭着不断摸索。

这制陶若没有一个合适的匠人,根本就无法烧成。

何快姬龄便受到了教训,第一批陶器烧碎了。

众人又传出,这是因为姬龄没有用活人祭祀的缘故。

哎!

这个时代的人,或许是被扭曲的价值观影响久了,所以无论有什么事情,他们都会想到鬼神上。

无奈,姬龄只能又重新举行了祭祀,这一次村民推举出了一个快要老死的老人用来祭祀。

姬龄对此勃然大怒,当即下令道:“从此以后,在我的领地,不能以人为祀,违者死!”

姬龄很是生气,以至于村民第一次见到姬龄发脾气。

至此,姬龄每天蹲守在陶窑,不断烧制。

一月之后,游村的粮食耗尽了,姬龄绝望了。

随后姬龄又召集了村民们,并第一次向村民们耐心劝说,述说,用人祭祀,如何如何不人道,并且又再一次向村民反复强调了不能活人祭祀的命令。

制陶不成,姬龄又没有钱去买会制陶的奴隶。

为了安定人心,姬龄只能以自己的血和泥,捏出一个小泥佣,祭祀火神。

好在,人心安定下来,陶也烧制出来。

以往姬龄在烧陶的时候,不是温度太高,就是温度不够,以至于他忘了还有温度计这一事。

不过水银温度计是不行的,眼下没有水银,况且,它也无法测量这么高的温度。

不过水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姬龄觉得可以借鉴。

于是姬龄便用铜作为了温度计,姬龄记得铜的熔点在一千零八十度左右,而烧制陶器所需要温度也是在一千度左右,所以姬龄决定改造一下陶窑,特意挖了一个流注口。

其工作的原理也很简单,当青铜融化,从流注口出水时,姬龄就能判断出此时的温度达到了,此时就可以降温出陶。

果然,结果正如姬龄所预想的那样,这一批的陶果然是完好的。

陶器烧制好后,姬龄立即拉到集市贩卖,换来一些粮食。

姬龄一人制陶的效率当然低。

为了提供提高制陶效率,姬龄还采用了流水线生产,一些人负责采土、碾土,一些人负责拉坯、晒干,一些人负责上釉,一些人负责烧陶。

如此分工明确,能较大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简化了学习制陶技艺的时间。

随着大家工艺流程熟练,游村由原来一天生产几个、十几个,到如今的一天二十个已经有很大明显的进步。

陶器的需要很大,青铜器是贵族才能拥有的,但陶器,但一个有些家底的百姓家,就能买得起。

不过,春秋变化太多,所以姬龄不得不提高了制陶的工艺和艺术性。

陶器的上釉,是由姬龄这个拥有美术底子的人画的。

为了迎合此时人们的审美,姬龄画得都是传统的故事和传说。

譬如:多福胖娃娃、葫芦寿桃、蝙蝠如意等。

幸亏姬龄学过美术,所以他的绘画技能,完全赶得上此时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当然了,姬龄是一个有些许小爱好的人,他每次绘完以后,都会在一个角落印上一个麒麟印。

姬龄的这意外之举,让人们误以为,这种陶器出自周王室之手,因此大肆采购,以至于一件陶器原本售价五个齐刀、粮二斤,变成了十四个齐刀、粮四至五斤。

当然了,如果画的麒麟、饕鬄、龙等神兽,那价格只会更高。

虽有这并不真正的是周王室的贡陶,但有人愿意相信它是,也有人愿意把这种陶器,作为一件值得投资的商品。

游村已经有了稳定的财源,且村子也在日益变化着。

很快的,游村也迎来一批逃难百姓,他们求见姬龄,并向姬龄请求在此定居,并愿意每年出十税一的产出,作为供奉。

姬龄答应了他们在此定居的想法,并且向他们宣布,从此他们只需连续三年纳三十税五的产出,他们从此以后自然会享有免税一年的福利。

这是何等的仁慈啊!

以至于来投靠的人们不仅跪拜,高呼:“君子仁慈!君子仁慈!”

姬龄的仁政和誓言,很快便穿了出去,此时的姬龄在口口相传之中,已渐渐有仁君子之美名。

而郑国,或是其他领地的流民都听闻了姬龄的事迹,纷纷前来投靠。

考虑到以后要大量用砖,姬龄早早就利用锻造坊烧制一批土砖。

姬龄了解古代兵器铸造,他决定采取折叠锻造,反复将铁块捶打,这样可以将一块五厘米左右厚的铁块,压缩成二三厘米,然后在用切割多余的部分就行。

靠人力的工作效率是极其低下的,光锻造铁块,山就花了近十天的时间。

阅读春秋之圣徒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