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架空历史 > 春秋之圣徒

第263章·统一度量衡的想法

  • 作者:姬树人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06-10 08:46:24
  • 字数:4444

毕竟在他们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姬龄就已经处置了一批人,而这批人之中,有人被判了死罪。

至于有心胸狭窄者试图勾连氏族掀起叛乱,在席上便被其他氏族砍了首级,送往郡府揭示其不义之举。

当然,姬龄暂时无法一次拨调这么多的钱粮交付,只能以分批付款,分批交货的方式来处置。

玄麟府除了财政吃紧以外,战马耕牛的供给也很成问题。

姬龄不知道如果按自己指示,乱世用重典会怎样,但端木赐的处置的结果还是令姬龄十分满意。

而且氏族子弟从军一般都会自带铠甲、武器。

原本按姬龄去年规划,今年征兵便不再为骑兵配备战马了,每个骑兵士卒只需要补贴金钱,令其自备马匹即可。

但考虑到卫国遭逢大乱,许多地方受到了影响,姬龄又先后出台政策,鼓励民间放开豢养牛马的重要牲畜,并且玄麟府还召集卫国大小牲畜商贾,向他们提交大量订单。

如今玄麟府的军队过于庞大,光是赡养军队所消耗的粮草,就已经足以赡养整个长垣的百姓了。

如今开荒在急,姬龄便下令精简士卒,从扩军六万余,精简到三万人。

这边沙汰了老弱,另一边姬龄则命令各县左县丞招募大举征募青壮从军。

情节轻微者被当众杖刑,情节严重者,不但杖刑,还收缴双倍侵吞之田,罚钱十万至百万不等。

光是这一段时间,姬龄就先后贬黜二十名大小官吏,他们之后有在玄麟府任职的家臣,也有曾被姬龄许以重任的人才。

可在氏族利益的拉拢下,他们都对治下氏族权贵的不法行为,采取协助、默认值态度。

当玄麟府开始耐心调查各种案宗后,公示了国人、乡民、氏族所犯之罪。凡是有违法乱纪,企图怠政、借机剥夺百姓,侵吞良田者,皆被按律惩罚。

而且要求,氏族、落魄士子等国人优先。

姬龄之所以会要求氏族、落魄士子优先,就为了将国中和治下的不稳定因素抽调至军中,使民间氏族少了可以对抗自己的兵源。

而被罚的氏族,虽然心疼到抽搐,却无理反驳。

玄麟府即赢得了百姓极大的拥护,又同时再一次证明姬龄言出必行,律法是真的会严格督促每一个国人。

饶是言辞激烈的狂士,也惭愧的以手掩面,逃回家中,也让真正遗失了田籍的国人,大胆到玄麟府求助。

果然治理郡县还是得靠文臣,姬龄便不再越厨代庖,将目光转向军中。

当初氏族臣服自己的时候,他们的族人踊跃投军,各地甚至游侠、义士纷纷举事,投靠姬龄麾下者多达一千余人,与上千国人一同在姬铎、器义、冉求、俞伯等麾下接受整编、训练。

姬龄将轻骑士扩编至两千人,这两千的缺额,必然造成市面上马匹紧缺。

想要补齐这缺额,仅靠民间贩马商人,是绝对力所不逮的,必须要有官府强力干预。

为此与子贡、章恪等家臣已经带着麾下官吏跟姬龄连开数天会议。

其实若是仅解决战马问题,并不至于如此困难。

难在姬龄要进行商业改革!

姬龄不仅要求商贾要彼此签订文书,而且还要以新创的“吏书”为主,就连商贾交易的度量衡、马车行走的官道也要改革。

手下人实在是难以理解姬龄怎么会有此想法?简直费力不讨好。

但姬龄态度坚决,不容任何人质疑。

不改革是不行了!

事实上现在开始改革已经有点晚了。

自玄麟府开设市集,降低各国商贾再次交易的税赋外,玄麟府的市集每天都各国的商贾来回奔波,他们各自有本国的文字、语言、度量衡,或许在小范围交易并未有什么。

可直到子贡上报,中山国的商贾因为觉得卫国商贾偷换其度量衡,而在市集山拔剑杀人的案件后,姬龄就知道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的机会到了。

虽说秦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是在秦始皇时期才完成的,但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确是有利于华夏民族统一和凝聚。

虽说有人建议应以卫国文字为主,其他各国文字为辅,但此时的卫国文字仍是小篆,书写极为不便,且辨认难度过高,不利于文字推广。

因此姬龄只能拿出“隶书”这种新型文字。

事实上,我们所熟悉的小篆也叫“秦篆”。

是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华夏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华夏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让商贾签订契约文书,这到好理解,可统一度量衡、文字,这实在是让众人难以理解。

统一文字遭打了巨大反对,饶是子贡、子渊、伯牛等孔门弟子,也认为统一文字是多此一举,各国文字自其美妙,光是习得一种文字,就已经是难得。

不过好在统一度量衡、鼓励商贾签订契约文书,倒是没有那么反应强烈。

当时是为了解决公孙判乱的燃眉之急,其中有许多人达不到从军要求,不然玄麟府也不至于在抗击郑国时,那么焦灼。

但这些人之重,也不乏姬龄的老家臣上门求情,可姬龄绝不会为了他们,而放弃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律法。

一切照章办事,不偏不倚。

阅读春秋之圣徒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