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短篇文学 > 史学若梦

第六章 宋太宗赵光义是弑兄篡位吗

  • 作者:胡启乐
  • 类型:短篇文学
  • 更新:02-26 13:55:33
  • 字数:3206

(本章未完,请翻页)

赵德秀和燕王赵德林已经早逝,赵匡胤实际上还有2个儿子活到成年。她们分别是:赵德昭的次子,赵德芳的小儿子。

赵德昭生于公元951年,为贵州节度使、山南西道节度使,后任贵州同知、贵州同知、贵州同知、贵州同知。出生于公元959年的赵德芳,与哥哥赵德昭同任贵州提督、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但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始终未被父皇封为亲王。因为赵德昭和赵德芳没有被封王,他们被立为太子的可能性很小。说到底,在中国古代继承皇位的制度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当皇子被封为亲王时,才有可能继续继承皇位。

.

到了公元976年的农历十月二十日,赵匡胤突然去世,留下千年之谜《烛影斧》。他的哥哥赵光义继位。关于赵光义登基的具体情况,许多史家认为:赵光义是一位篡位的兄长。而且赵普所提出的所谓“金匮之盟”,也没有任何官方资料记载或认可。

但是,如果结合赵匡胤生前不立皇太子这一反常举动,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赵匡胤不立皇太子这个看似不合理的举动,可以间接或直接地证明,赵匡胤是有意要把皇位传给他的弟弟赵光义。换言之,赵光义是正常登上皇位的!

身为一代雄主的赵匡胤为何没有立太子?对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当时宋朝建立的大背景来解读。宋以何种背景为基础?五代十国政权

公元960年,一代雄主赵匡胤兵不血刃,通过兵变成功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高度发达、文化高度繁荣的朝代-宋朝。此后的十多年间,赵匡胤率领大军南征,先后统一了中原大部分地区,为结束五代十国的战乱作出了重要贡献。那时,赵匡胤是天下百姓心中拯救苍生的一代雄主,其威名与唐太宗“沁园春雪”并列“秦皇汉武,文采不佳”。唐、宋、宋,略有不同但让当今史学界困惑的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他执政16年期间,一直没有立太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这样的举动极为罕见。

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来看一下赵匡胤二子的实情。一共有4个儿子,除了滕王

这一时期,政权频繁更替,对中原大地的百姓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每次政权更迭,不同政治势力的军队为了自身利益而相互残杀。据事后统计,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先后产生了14位皇帝,11位皇帝死亡。在赵匡胤从后周独生子手中夺取政权建立宋朝之后,如何让宋朝跳出五代十国政权短命的历史周期律,成为宋太祖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使赵宋王朝的统治得以长盛不衰,赵匡胤想了很多办法。第一,赵匡胤以酒释兵的方式,解除了将军们的兵权,把禁军的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后来,赵匡胤再次镇压昭义军节度使李筠的叛乱,逐渐剥夺了他的兵权。禁军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被剥夺之后,赵匡胤再考虑是否接任。虽然赵匡胤立太子的事在《宋史》中没有记载,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赵匡胤所处的内外环境,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胆的推论:赵匡胤也许不愿意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

所以,为什么赵匡胤不把赵德昭和赵德芳中的一人立为王子,然后再立为太子,难道赵匡胤不想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前面已经说过,赵匡胤的北宋是在五代乱世中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它仍然是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取的。赵匡胤心中十分明白:正因为柴宗训年幼,符太后无政治手腕,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才得以成功,北宋才得以建立。

所以,为了保证赵宋江山长治久安,不让自己死后出现新的“陈桥兵变”,除了剥夺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这一方法,赵匡胤还必须把王位传给一个有资历的老者,让他掌握政权。碰巧,赵光义在赵匡胤心中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继位人选。那是宋朝早期“国赖长君”的起源。

(本章完)

(本章未完,请翻页)

频繁更替的时代背景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天下群雄并起。后朱温灭唐,于公元907年建立后梁。从那时起,中原大地的政权就像走马灯一样在半个世纪之内更替。后梁政权只存在了16年,后来又出现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政权,这一政权的历史最短为3年,最长为15年。

阅读史学若梦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