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短篇文学 > 史学若梦

第十八章 古代皇子受教育的真实情况

  • 作者:胡启乐
  • 类型:短篇文学
  • 更新:02-26 14:39:05
  • 字数:5950

十分流行启蒙教育,生长在皇宫中的皇子也不例外。皇子一到六岁,就要开始学习《千字文》、《开蒙要训》、《急就章》等,同时兼修宫廷礼节。启蒙教育结束后,皇子便入小学接受初级教育。十四岁以后,皇子会转入弘文馆、崇文馆,接受中、高级教育。唐代皇子的教育体系发展得十分全面,学习的课程也十分广泛,内容涉及经史之学、书画艺术、棋艺、箭术、佛学、道学等,太子还要多学一门“治国之道”。通常情况下,他们每上十天课,才可以休息一天。这一时期的皇子,不仅课业繁重,而且考试繁多,每年的五月和九月有”旬试”,年终有“岁试”,升学时还要经过”升格考试”。

宋朝时期,皇子的教育也是国家大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仁宗建立资善堂,并配置属官,负责年幼皇子的教育。一旦皇子封王后皇帝还会为王府配置教育属官,让他们在王府里学习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由于宋朝自建立之初便定下了”重文轻武”的政治策略,所以宋代皇子们的文化教育都比较深入,故而宋代帝王和众皇子的文学素养也普遍较高。

清皇室对皇子教育之严难得一见,难怪清人赵翼在《檐曝杂记》中写道:''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总之,皇子们虽出生于至尊的帝王之家,但他们的生活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妙,他们的童年也大多艰苦而无趣。

(本章完)

明朝时期,皇子在幼时先接受启蒙教育,待长至八岁,便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又称“出阁教育”。所谓出阁教育,是指有固定的教育机构、教职人员及讲学仪式的教育方式。作为储君,皇太子的教育就更加严格了,为此朱元璋特设了詹事府一个单独的太子学业辅导机构,该机构集结了大批德才兼备的辅导官员。

凡在六日以前者,谓之熟书。约隔五日一复,周而复始,不有间断。”福格所提到的这种教学方法,自清朝初年一直延续到清末,从未改变。康熙帝就曾回忆,他从5岁开始读书,即使累得咯血,也不曾间断。他每天坚持读120遍老师所指定的内容,然后再背诵一段新的内容,直到将四书全都背下来。

由于清朝的统治者是来自关外的游牧民族,因此骑射、武功的训练也成了清代皇子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皇子从上书房下学之后,吃过晚饭,还得到习射之所练习骑射。教授皇子骑射的老师都是从满、蒙贵族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称为“外谙达”,每位皇子都配有五名外谙达。

除了规定的课程外,皇帝和老师还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增补皇子的教育内容。例如,康熙帝喜欢在出巡时带上皇子,以增广皇子见闻,同时他也会尽量给皇子安排政务,让他们早早开始实践学习。光绪帝在老师翁同穌的安排下,小时候曾接受过西学教育,慈禧也曾让裕德龄教授光绪帝英文。

根据规定,清宫的皇子们自小便开始学习语言、行止及其他各种生活礼节,6岁(虚岁)进入上书房(道光帝以前称”尚书房”)读书。上书房里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安排:“卯入申出”,即每日早晨5时开始上课,直到下午3时才能放学,中间只留有午饭时间,并无午休时间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书房的规矩极严,皇子上课时必须正襟危坐;课堂上不允许摇扇子,即使在暑热难耐的夏天也不行;午饭送来后,老师先吃,皇子在另一处吃,吃完立即上课。

皇室子弟,生于帝王之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不知人间疾苦,每日只闻奉承之词,不闻批评之声,容易不思上进、流于放荡。于皇室子弟中有皇帝的接班人,还有江山的辅助之臣,他们的德行关系到江山的稳固,所以历代皇帝对皇子的教育都极为重视。

清朝以前的皇子受教育情况:

早在夏商周时期,帝王们就已经十分注重皇子的教育,并形成了制度。周朝设''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既负责管理政务,又负责皇子的教育。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当时各皇子从师受学之事大多都已不能考,但也不乏其例。比如,为了保证儿子姬诵(周成王)受到良好的教育,周武王就曾命周公、召公和姜尚分别担任太子姬诵的太师、太保、太傅。周成王年幼登位,三师便在教育他的同时也负责辅政。

明太祖朱元璋曾说:“人有积金,必求良冶而范之,有美玉,必求良工而琢之。至于子弟,有美质,不求明师教之,岂爱子弟不如金玉耶?...联储子将有天下国家之责,功臣子弟将有职任之寄,教之之道,当以正心为本,心正则万事皆理矣。苟导之不以正,为众欲所攻,其害不可胜言。卿等宜辅以实学,毋徒效文士记诵词章而已。明太祖这段话,说的就是有关皇室子弟等人的教育问题。

而且,皇子们没有寒暑假,一年中唯有五天的假期,即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皇子本人的生日,另外在除夕这一天可以提早放学。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曾提起过自己的童时教育,称每日上课中间只有一两次的休息时间,而且每次不超过一刻钟,还必须经过老师的批准才能休息。另外,当时一起读书的皇子们,在上课的间隙时间内,决不允许到处乱走,最多就是在一起讨论一些课业问题,否则就会受罚,比如被罚站等。对于皇子来说,这种严格的教育制度可谓苦不堪言。

皇子们学习的内容包括满、蒙、汉等语言,《四书》、《五经》、《资治通鉴》、《性理纲目》、《大学衍义》、《古文渊鉴》等书籍,清朝帝王圣训、顺治所辑之《资政要览》、雍正所辑之《圣祖庭训格言》等祖宗家训,还有诗词歌赋创作以及书法等。据清人福格的《听雨丛谈》所载,皇子读书的方法为:''师傅读一句,皇子照读一句,如此反覆上口后,再读百遍,又与前四日生书共读百遍。

(本章未完,请翻页)

汉武帝以前的西汉皇帝比较注重太子的德行教育,所以太子的老师多由''恭谨”之人担任;自汉武帝开始,之后的皇帝较为注重太子的文化教育,所以担任太子老师之人多为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皇帝还经常选拔博学多智的学者到太子宫为太子讲授儒家经典。每日清晨,太子在接受完这一课业后,稍作休息,便开始接受太傅和少傅的教导。

至唐代,社会上

除了四书五经外,皇子还要学习祖训和历朝祖制。当然,在不同时期,皇子所学习内容也会有所调整。在明朝中前期,出阁教育中不仅包含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还包括习武、骑射等方面的学习,但到了后期,这类教学内容逐渐消失,因为皇帝对子孙教育的松懈,甚至连整个出阁教育也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清朝皇子受教育情况:

.

之所以要将清代皇子受教育的情况单独拿出来讲,是因为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子中,以清代皇子的学业最为繁重。以往各朝虽然重视皇子教育,但接受学校教育只是皇子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像清朝,学习几乎成为了皇子生活的全部。与前朝相比,清代皇子教育具有读书入学年龄早、学习时间长、规矩严、课程多等特点。

秦朝时期,始皇帝是否为皇长子扶苏聘请名师,至今已无法考证,但其必定有师。史料中有载,赵高曾担任胡亥的老师,教授他狱律法令。就连胡亥都有老师,那作为秦始皇心目中的理想继承人,扶苏就更应该有一位甚至多位出色的老师。

汉代建立之初,皇帝就十分注重皇子的教育,并也将其制度化。汉代皇子的教育较为全面,一部分源于日常生活中长辈的引导教育,一部分来自专门负责皇子教育的官员的教导。汉高祖刘邦立太子后,专设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的职位,由他们担任太子的老师,负责太子的教育问题。此后,各代因循此例。虽然都是为太子选老师,但是汉代各时期帝王的择师标准有所不同。

阅读史学若梦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