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架空历史 > 四海一家第1部保卫黄河

第46章洞庭春色

  • 作者:山东小牛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04-12 03:07:21
  • 字数:7766

说到橘香,关汉卿突然醒悟:“橘中之乐,不减商山[a1]?”

高亮道:“不错,这酒就叫做‘洞庭春色[a2]’。”

…◇…◇…◇…

高亮三人,在这边开心不已,暂且不说,单说赵孟頫吃过早饭,来到衙署。

关汉卿大喜:“难道这酒,是苏东坡当年埋在这里的?”

关汉卿在画舫听高亮讲过门派来历,听高亮这么一说,就明白他所说的,应该是他师父或师叔,于是问道:“那神仙当时坐在哪里?”

高亮心领神会道:“那神仙就坐在解姑娘的位置。”

解语花只当他们是在说笑,哈哈大笑道:“那太好啦,今天本姑娘也沾一沾仙气啦。”

高亮道:“我肯定是没看见,但我决计不会骗你们。”

解语花又疑惑道:“若说你没看见,你怎么会到了这里就挖出酒来?”说着还闻了闻,“而且确实是陈酿。”

关汉卿知道高亮不会骗他,便问道:“既然你没看见,那谁看见了?”

关汉卿道:“我确实也尝出这是陈年的美酒,但一来走了一路,虽说有水,但哪里比得上这酒顺口。二来,这酒太适合此地的情境,简直是停不下来啊。”

解语花道:“这倒是不假,难得马夫大哥早有预见,会在此地藏下如此没酒。”

高亮道:“我就算有这预见,也无这闲情啊,更没机会埋这一坛二百年的陈酿。”

解语花也道:“是啊,如此美酒,却不能像关大哥那样牛饮的。”

高亮道:“当然是告诉我这个秘密的人看见了。”

解语花道:“那人岂不是要二百多岁了?马夫大哥,那你是遇到神仙啦。”

关汉卿却照高亮说得,手持酒杯,望着西湖,坐在那里念叨:“二百年,那就是北宋年间了…北宋…会有哪个大人物,在西子湖畔,和这橘香酒呢?”

高亮道:“那你们就坐在这里,看着远处的湖面,闻闻杯中的美酒,然后想一想,二百年前,会有谁在这里,喝这样的酒呢?”

解语花虽也读书识字,但只是关心时下的曲谱,并不了解古人,说道:“这谁能猜到?”

高亮道:“岂止如此,你坐的那位置,就是苏东坡坐的。”

吓得关汉卿马上站起身来,朝坐位拜了两拜,口中连说:“失礼,失礼。”

刚一进班房,就见徐琰已在那里等他,除了黄公望立在身后,一旁的座位上还有一人,穿的是五品的官服。

徐琰见赵孟頫进屋,马上迎过来,格外亲切,没等赵孟頫施礼,便拉住他道:“子昂啊,终于等到你来啦。京城那边一有消息,说是要派你过来,我们就一直盼着你早点儿过来啊。”

赵孟頫连忙谦让道:“徐大人费心了,晚辈不胜惶恐。”

徐琰笑道:“程大人早就说过,你是麒麟才子,定然不负他举荐的。”

这时,那穿五品官服的过来见礼:“下官见过赵大人。”

徐琰道:“哦,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行御史台[a3]派来的治书[a4],章闾[a5]章大人,来和咱们一起共同议事的。”

赵孟頫心想:共同议事?这不摆明是来监视的嘛,这是徐大人有意提示,看来要多加小心。

章闾陪笑道:“徐大人和我,都盼着您赶紧带尚方宝剑过来呢。”

赵孟頫道:“不敢,不敢。我离京的时候可没领到尚方宝剑,就连圣谕都没有呢。”

章闾道:“领了丞相的手令也是一样的,赵大人定能够能杀伐果断,凯旋还朝。”

赵孟頫道:“嗳,我不过一介书生,哪有什么凯旋不凯旋的,不过都是拿了朝廷的俸禄,听命当差,尽心也就是了。”

徐琰道:“不说这么多客套话了,还是坐下商议吧,江南的事情,可不是几句话能讲清楚的。”

二人响应,依次落座。

徐琰道:“章大人啊,赵大人刚到,还不了解咱们这边的情况,还是你先介绍介绍吧。”

章闾应了,便开始介绍,黄公望和周悦卿,便在后面的书案做笔录。章闾所说的内容,才是这次赵孟頫奉命来浙江的原因,根本不是为了查蔡氏说的什么冤案。

自(农历)七月,桑哥定下了禁用金银,强推纸钞的政策以后,又有户部联络商界,定下了押后两个月执行,以确保银号做好放贷准备的谋划。

到了九月,官商勾结的利益各方,已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只等朝廷发令枪一响,金银价格涨到天际,就可以大笔的收割。

不成想,朝廷禁令发出后,各地执行效果甚差,因禁令不能落地,导致金银流通禁而不绝。银价只闻风涨了一下,随即回落。

这就使得,意欲收割的商人联盟,手里囤积的大量金银都派不上用场,急得这些人如坐针毡。占用本钱,无法流转不说,他们为了尽量扩大收割地盘,还向一些乡绅势力拆借了大量金银,而这部分金银都是高利。

倘若不尽快把银价拉上天,他们就会明亏,拖得时间太久,这些原本富甲一方的财主,甚至有可能倾家荡产。

禁令不能落地,究其根本,自然还是由于不得人心。但这是泛泛而谈,说到具体原因,应该是有几个方面。

首先是,政令发布,必须要层层传达,不能走样,这一步麻烦就不小。各级官吏,都有各自的算盘,“割韭菜”的利益链,并不能够把所有的官员捆绑到一条船上。这就使得,很多地方,从一开始就没把这个事情重视起来,象征性地给下级发个文书,至于下面是否重视,则根本不予关心,至于是否执行到位,更加不予考察。

其二,到了各层地方,但凡事关民生的政策,必须在发布之后,广而告之,督促所有民众、商家尽量执行,安排督导,定期检查,否则也是一纸空文。

但,进行普信教化的事情,原本就很麻烦,加上这个政策同时也伤害各级文人、小吏的利益,他们不仅不可能热衷推广,反而在有人问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会说:“这就是做做样子,不会真的禁止的,放心吧,就热闹一阵子而已。”

这就使得,即使是那些谨小慎微的市民,也都不予重视。既然大家都不以为然,也就不会抛纸钞,囤金银,金银自然也就涨不上去。

大家相信那些文人说的,不会真的禁止流通金银的重要原因,还在于,他们看到,金银真的还在明面上流通,没有人因为流通而被处罚。

这就是第三个重要原因,也是章闾这条利益链上着急的原因。

虽然教育百姓费时费力,但他们都懂得杀一儆百的道理。只要抓几个大户,办几个大案,自然会传得沸沸扬扬。如果百姓知道,私用金银会吃官司,自然没人再敢私用,那么无论文人再怎么说不用当回事,那百姓也不敢不当回事,道理听不懂,鞭子都还是怕的。

但眼下的问题是,这一步也难以执行。

有道是法不责众,让衙役们去抓人,衙役们也没法抓,且不说都是乡里乡亲的,我抓了你的大舅,你就会抓我的二叔,索性连衙役都没有抓人的积极性。更何况,人人都在违规,没法把所有的人都抓了。

章闾原本想抓几个大户开刀,但本地大户也都是有背景、势力的,从行省,到路、州、县,各级都有眼线,别说抓人了,证据都抓不到。

说起来,章闾他自己的小辫子,还有不少在人家的手里,即使他想动刀,也不敢动。

同时,在这个利益链上,章闾不过是个小角色,他决定不了自己干什么,还是不干什么。所以,他这里被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办几个大户,否则大家都得完蛋。

两浙是天下富庶之地,倘若能够在这里把禁令推行下去,可给其它行省做个典范。但章闾不是本地文人圈子的的成员,资历又浅,调动不开局面。再加上本地执法机关的位置,被江南文人领袖之一的徐琰把持,更加令他一筹莫展。

经过利益集团的层层运动,终于运动到了宰相桑哥那里,由桑哥亲自出面,安排赵孟頫到按察司做副使,推动禁令落地。

问题在于,既然都知道赵孟頫并不支持这个禁令,为什么又偏派他来呢?

原因有二:

第一,赵孟頫乃江南望族,前朝遗脉,在士人当中颇有影响,若他能稍做积极之态,便能有所进展。对于这一点,桑哥并不抱太大期待,顶多是心存侥幸。

关键的是第二点,那就是赵孟頫一向以廉洁守法闻名,就算他不支持,他也不能违背朝廷法令,不能徇私枉法。这是桑哥拿准的,倘若赵孟頫徇私,那就让他名声尽毁,正好除掉这个不听话的士人领袖。对桑哥而言,算是进退两全之策。

章闾并不知道这其中全部的原委曲直,只得了消息,说是按察司来了丞相指定的副使,就是为了督办禁令执行事宜,信中描述说赵孟頫的特点是“秉公执法”。

这才有了他一见面,便期待赵孟頫带来“尚方宝剑”的一幕。于是,当徐琰要他说明情况时,他便介绍了,所有不遵守禁令的情况和事件,盼着赵孟頫赶紧出手,抓出几个典型来,以解燃眉之急。

◇◆◇本章注释◇◆◇

[a1]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出自苏东坡《洞庭春色赋》。

[a2]洞庭春色,酒名。《東坡集?後集八?洞庭春色賦?引》:“安定郡王(趙世準)以黃柑釀酒,謂之洞庭春色。”

[a3]行御史台,元朝在各行省设立的监察机构,机构设置与中央的御史台基本一致。

[a4]治书,全称“治书侍御史”,是行御史台御史中丞的属官。元代至元年间,由从六品,升至从五品,大德十一年(1307)升正三品。

[a5]章闾,元仁宗时中书平章政事。又名张闾、张驴。

元成宗大德初年(1297),为南台御史中丞。

大德十年(1306),由行宣政院史改任中书平章政事,加少保。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元仁宗即位,召议大政。出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皇庆元年(1312),召拜中书平章政事。

关汉卿《感动懂滴窦娥冤》中的张驴儿,就是借谐音讽刺这个人的。

解语花笑道:“马夫大哥越说越神了,就好像你看见一样。”

关汉卿一听,大为惊讶:“怪不得如此醇香?竟然是二百年的陈酿!”

解语花吃惊道:“二百年!那会是哪位前人埋在这里的?”

阅读四海一家第1部保卫黄河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