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耽美言情 > 梦回一零

127写作然后获得喜爱

  • 作者:邈之
  • 类型:耽美言情
  • 更新:04-28 04:30:00
  • 字数:6598

很多互联网早期产品的使用者,都是这群人,因为他们视野开阔、热爱新鲜事物,能说能写,影响力不小,又常常言之有物,是最好不过的种子用户了。

但是,这个人群通常不会有什么忠诚度可言,很多早期的用户在头一两年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断流失了。

人终归还是有点虚荣心的嘛。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自身能量不同以往的一种体现。

当然即使他们忠诚,仅仅掌握此类人群的平台天花板也太低了,所以后来的知乎,在坚持了两年的邀请制后彻底开放,然后在经营压力之下各种疯狂下沉,辐射的人群也远远超出了互联网人群,将 TMT 内容从原来的 80%不断降低 50%甚至更低。

真真算起来也有点小能量,不算小透明了。

所以知乎上线没几天,李耕就获得了邀请。

上辈子始终一文不名的他,常常羡慕各种大 V 前呼后拥,随便一个标点符号都能引发讨论,这时倒也有几分虚荣满足的雀跃。

这样严格的邀请制,带来的小小的副作用是,上一世,身为不产出什么内容的小透明,李耕很长时间都搞不到邀请码。

除了淘宝、闲鱼之类的地方,整个互联网没有一枚邀请码属于他。

现如今,倒有不同。

寒假的第一周,1 月 26 日,问答社区知乎终于上线。

一上线就爆火,一码难求。

不要误会,相对于整个互联网上的更为广阔的人群,知乎始终称不上主流。

事实上,李耕的假期里也不真就只有打游戏,玩手机,逗妹子。

虽然没有直接认识创始团队,但好歹也是跟 Apple4us 作者转过微博的交情,六度空间一下,咱也算认得创业团队的人了。

更不要说,以李耕此时在站长圈的影响力,QQ 这边也加着东南省有数的互联网大佬了。

所谓的 TMT,其实就是电信、媒体和科技(Telemunications,Media,Technology)三者融合形成的一个新兴行业,也即数字新媒体产业。

毕竟天才般的 Quora 已经在那了,py to China 天然就吸引着这些人的目光。

而知乎的核心团队、早期投资提供者和种子用户,恰是 Apple4us 成员,其人多是 TMT 圈的红人,或在相关行业内拥有广泛的人脉资源,启动起来自然声势浩大。

虽然代价堪称巨大,但是某种程度上,这或许是值得的。

毕竟知乎活下来,而曾经很多只是抄 Quora 的类似产品早已消亡,甚至连 Quora 自身活得都不太好。

不是说知乎邀请码多么珍贵,而是你想要有,就可以获得,那是人家觉得你是个人物了。

话又说回来了,也不是李耕啥事儿没做,一开口人家就双手把邀请码奉上。

最近寒假期间,他的确比较闲一些,所以玩社交媒体的时间也增多了。

刚好最近集中到了不少电子产品不是,他经常把玩设备的想法和一些图片往微博上发,原本就凭借 iPhone 评测闹出过动静,吸引过一些关注,现在扯着还有一点热乎劲整点言之有物的原创,微博关注再次蹭蹭上涨。

加上没事还跟一些互相关注的圈内人士互动一下,这一来二去,热爱尝鲜和分享的数码大 V 形象就建立起来了,也算与知乎想要吸纳的早期用户群体不谋而合。

因此,有了邀请后,李耕每天就泡在网上,连游戏都没怎么玩了。

早期的知乎,可不比后来的“人均百万贵乎精英分享现编的故事”,社区氛围和用户质量都是相当不错的,很有些各行各业的精英活跃着。

尤其互联网行业,不说海内外大厂一线员工,甚至什么 Pony 马、Kai-Fu Lee、雷布斯、Keso 等等,你能见到各种大佬级人物。

这种问答模式,在此时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创举。

虽然其实还是相隔十万八千里,但给人一种全所未有的贴近感。

想想,在此之前,普通人在什么场合才能有机会向大佬发问,看大佬答题呢?

至少在 IT 和互联网圈子里,知乎绝对是一炮而红了,创新交互的新社区+超高的用户质量+邀请式冷启动,带来的热度绝对是无以伦比的。

这种热度,李耕这么多年里也就只见过两回,除了知乎,也就后世的 Clubhouse 能相提并论了。

尽管内容质量、用户数量、商业变现的不可能三角注定了这样的优质社区是不可持续的。

任何产品、任何平台,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小而美的产品,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必然会遇到大量普通用户涌入后,社区氛围调性难以保持。

为了增长,为了利润,为了商业,平台的选择是显而易见的。

但至少,这个时候的知乎确实是一个极佳的社区,作为早期用户,只要用心经营,还是颇有益处的。

不提后世那些利用知乎做淘客的玩法,最起码,只要李耕能写几个热门的答案,稳稳地运营出一个知乎小 V 的个人品牌,他现在所运营的网站或者未来其他项目,得到曝光的程度绝对不会低。

这可比花钱买来的推广管用多了。

不但参与一个优质社区早期建设的成就感,光是由此增加的曝光量,就值得李耕好好下一番功夫了。

怎么下功夫?

李耕决定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爱好入手。

刚好这段时间,他很是爆卖了一些智能手机和数码玩具。

玩耍的同时,将使用这些设备的心得写成图文,不但可以发小飞线报,还可以发知乎甚至微博。

物尽其用,一箭数雕。

知乎的冷启动非常成功。

在这个互联网的古早时期,一个从零开始的、有前途的社区,这时愿意投入精力的人,真的就比较淳朴,很多是凭着一腔热情。

李耕原本有不少功利的打算,可一旦他玩进去,就玩得不亦乐乎,几乎要忘记初衷了。

一种罕见的分享欲驱动着他。

他本质还是一个没有太多表达欲的人,只有一定程度地功利,并且他知道这种功利是对的,如此驱动着他,他才会去认真做分享。

不然就沦为纯粹的看客了。

所以,这些日子李耕笔耕不辍,用心写了不少东西,也不乏有称为热门答案的,然后他还顺便带红了诸如“泻药,人在阿美利加,更下飞机”之类的烂梗。

你还别说,写作然后获得喜爱,这种成就感是无以伦比的。

不然创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无偿的创作,若非有这样的成就感,这世上又为何会有那么多无私的人呢?

对于知乎的前世今生,还远远没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Quora 天才般的产品架构,碰上知乎团队雄厚的人脉资源、强悍的运营执行、对内容的精准把控,成就了知乎早期完美的冷启动和内容质量。

甚至直到十年以后,经过不断下沉和扩张,它的月活跃用户也才堪堪过亿。

但是在特定的圈子里,具体来说,在互联网、IT、数码、科技等相关人群眼中,知乎从上线第一天开始就暴得大名。

阅读梦回一零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