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架空历史 > 宣王挽周

6东出

  • 作者:怀庆有山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05-03 09:03:07
  • 字数:7488

成王康王也不必多说,那场被儒家捧上了天,再加上还有周公这个堪称历史buff的加成,知名度也很高。

而之后的穆王,那是一个旅游爱好者,还据说见过西王母,多次友情客串过盗墓笔记,这是个会玩的驴友天子。

(其实中间还有周共王、周懿王和周孝王,不过这三位存在感实在有点低,具体来说就是没啥出格的功绩,也没什么托天的丑闻,所以主角也没啥印象,直接忽视。)

讲真的,现在姬静有点理解,汉武帝为什么那么喜欢搞年号了,因为庙号(如高祖太宗),谥号(如文王,武王成王康王),这些玩意儿是给死人用的。

接下来,则是昭王,这位天子比较糗,与前几位不同,昭王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被楚人干掉了,后来齐桓公统帅诸侯讨伐楚国的时候,楚国的罪状里就有这么一条:昭王南征而不复。

而夷王之后,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厉王了,搞了山川专利,以及止谤令,结果发生国人暴动,从而荣幸的成为了第1个被下克上的天子,“青史留名”的暴君,不管真假吧,反正他的名字那是写到了教科书里,不说家喻户晓,也能算是大众皆知了。

再之后的宣王就不必说了,大名鼎鼎的中兴之主嘛,而宣王之后的幽王,则靠着女人出了一把名,烽火戏诸侯嘛。(虽然现在的史学家证明西周压根没有烽火台,这个故事估计是编的,但不要在乎这些细节嘛,哪怕是皇帝想要出个名也不容易。编的,就编的吧)

那么,自己现在到底是处在哪个时间段呢?

后来,齐哀公的后代齐襄公,在春秋时灭掉了纪国,被孔子夸为:“九世之仇,犹可复矣。”

当然了,这位齐襄公之所以有名倒不是因为孔子,而是他跟自己的妹妹乱搞,给自己的妹夫,鲁国的国君鲁桓公送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后,又果断的干掉了自己的妹夫。给鲁国人的头上戴了一顶绿帽后,又外加了一袭丧服,着实是渣到家了。

此外,齐襄公还有代瓜之盟的典故,简单来说就是齐桓公跟自己手下的大臣约定:大臣去边境防守,等到来年瓜熟时,大臣便可以回来。

已满3月后,姬静有幸跟着自己那位父亲,进了太庙拜祭先祖,祈求先祖保佑,这个王族的新生命可以平安长大。

从老太史那神神叨叨的祭语中,姬静模模糊糊的听到了“文武受胙,成康绍继……”之类,脑子当时就清醒了,立马进入了高速的思考状态。

文武成康,只要在后世好好上课,就都能联想起来是哪个朝代:西周!

厉王三十一年二月,主角姬静依然安生的窝在襁褓中,当然也不是全无收获,至少他搞清楚了现在是在哪个时代。

但是本着渣男的本性,齐襄公自然很爽快的爽了约,于是他手下的大臣就拿刀把他砍死了。

讲真,这么具有故事色彩的国君,简直就是后世吃瓜党的最爱呀。所以姬静中学翻看东周列国志时,对于这位的印象极为深刻。

西周的天子,周文王和周武王这个自然不用多说,哪怕没看过史书,好歹知道封神演义的,都不会陌生。

姬静在脑中,努力回想着自己的有限的知识。

话说西周的历史资料虽然匮乏,但西周的天子知名度还是挺高的,不像东周,实在是乏善可陈,无人问津。

接下来是哪个王来着?

哦,对是夷王,这个天子有名还得感谢孔子,据说是因为位于齐国东北,与齐国国君同出姜姓一脉的纪国,向这位天子告齐国状,于是周夷王也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架起大鼎生了火,竟然就把齐国国君给煮了!

说来这些皇帝也挺悲哀的,活着的时候,除了小撮上层人外,谁都不知道他们是谁?

底层民众只知道,哦,又换了一位天子,对这位天子有啥印象吗?

不知道。

没错,哪怕在中国这个中央集权历史如此悠久,皇权专制传统悠扬的国家里,除了大城市外,底层民众对于最高统治者的印象也实在稀薄,到了不能再稀薄。

而至于那些自诩为这个国家万名的主宰者们。

只有他们死了之后,得个庙号、谥号,世人才知道该如何分辨这些统治者的不同名称,就这,还是为了方便史官写书。

实在太没有存在感了。

这要是有个年号多好呀。

哪怕那些大字不识的老百姓不在乎,可至少皇帝在心理上满足了呀。

一时间,姬静的小脑袋里飞翔一片,但姬静的这些胡思乱想明显没有被注意到,或者说即使注意到了,那些大人们也不关心,毕竟。对于这些大人而言,去探究一个婴儿在想什么?脑子没病吗?

在听完了太史絮絮叨叨的祭伺后,周厉王亲自抱过了姬静,带着他一一如圣徒朝拜上帝一般,脸上满是虔诚的,对着宗庙中,那一个个刻着历代祖宗的灵牌位,一一见礼。

“请祖宗保佑,吾儿可平安长大。

请先祖庇护,我姬姓国运绵长,大周永存万世。”

在外面不可一世的周厉王,现在与平常祭拜先祖的人家也没什么不同。

对于鬼神,到底该不该敬不敬畏?

这对于中国人而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前有商王武乙侮神射天,后有太公吕尚踏甲斥卜。

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将卜甲弃之于地,并大声疾呼,:吊民伐罪,何问枯骨!”

可见,至少在西周,对于鬼神,人们已经没有那么敬畏了,并且这一趋势愈演愈烈,孔子还算好的,只不过是敬而远之。

到后来,伴随着更加激烈、现实的法家思想出现后,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众人可就对于鬼神毫不留情面了,韩非子不仅不信鬼神,并且尖锐的指出:鬼神这玩意儿是要祸国殃民的!国家开始信奉鬼神时,国家就要完蛋了!

“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

很难想象,早在先秦时,中国古人竟然能有这么奇葩的鬼神观!

后世国人,能够没有被外来的佛教、***教之类洗脑,并且及时搞了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应该是要感谢这些祖宗们破釜沉舟的勇气,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当然了,虽说中国人对于鬼神这玩意儿实在不太信,但是并不代表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如果要说中国人信什么的话,那么其实也简单:祖宗。

哪怕在现在的洪荒中,一提起人族的三皇五帝,下意识的就是顶尖大能,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咱们的祖宗啊!

对于祖宗的敬畏,应该算是中国人刻到骨子里的民族特性之一了。

也正是如此,哪怕姬静虽然灵魂上对于这个时代还没有多少认同感,可是当他踏入这肃穆的宗庙时,心中也不自禁的有种清明上坟磕头的冲动。

不过,在周厉王的怀中,眼神中满是尊敬的姬静,一个一个的扫过了这些祖宗的牌位,直到他走到最后一个,也就是上一代天子的灵位时,姬静当场差点忍不住爆了一句粗口,我操。

当然,因为年龄太小,身体太弱的缘故,所以他的这句粗口没有爆出,就成了一阵阵稚嫩的咳嗽,而这咳嗽自然引起了周后王的注意,周厉王赶忙有些慌忙的轻轻拍打着寂静的后背,唯恐他有个意外。

而之所以让姬静有如此大反应的原因是因为,他在上那个牌位上看到的字是:“周夷王“。

……

二月,汤汤渭水冰雪消融,杨柳依依,正是关中君子踏青的好时节。

提起关中,大家会想到什么军队?

答案是:步兵。

因为在众人的传统心目中,关中之地似乎是个比较缺水的地方,但实则不然,至少在这时的关中乃是一片八水环绕的陆海天府,后世的汉武帝更是在长安之侧,营造出了昆明池,用以训练楼船巨舰,大汉的楼船军队,北越渤海,取朝鲜之地,南下百越,五岭伏首!

而关中对于水军的重视早在西周就初见端倪了,昔日,周武王与辉下数万将士,乘千船,渡大河,一月而至孟津,对大商进行了一击绝杀。

而周昭王南征时,倘若西周没有一直强悍的水军,可以保证水上的安全,天子又怎会死于汉水之上?

(若当时西周是旱鸭子,没有一只足够强大的水军,打死周王,也绝对不会在水上作战的。当然,至于说死在水上这个就没得说了,战场杀伐各种意外总是会有的,翻船也很正常。)

此外,在周人之后,占据关中地区的秦人,在水师上也颇有建设,春秋秦穆公有泛舟之役。

后世战国,秦国杀神白起更是打破常规,靠着强大的水师,走长江,下巴蜀,出三峡,破鄢郢,以区区数万之众,一战杀楚人数十万,将楚国打得肝胆俱裂,再也不敢西向秦关!

虽说在这个时代,碍于武器的不足,水师战船实际上并无太强的进攻性,只能作为运输之用。

但是靠着圭中优越的地理水关优势,只要掌控着水军,守住关口,那么周人对于东方的诸侯便己立于不败之地。

二月初十,太史占卜,为吉日。

镐京北,渭水畔,此时,在杨柳依依之畔,是汤汤渭水上数不清的大小舟师,在其中十数座三十丈大船上,赤凤旗帜迎风高扬。

之前入太庙,在西周列位先祖之前,接受了周厉王所赐代表天子权威的黄斧白钺后,毛公率领着这支从天子六乡,6隊中所征调的3000国人甲士,以及一万五千野人徒卒,再此于渭水接受天子送别。

“国之大事,唯戎与祀!今有噩贼,犯我宗周!王命司马,率师荡寇。兴我国人,六师赫赫!……”

手执斧越,身着一身玄色铜甲的毛公,肃然立于将台之上,对台下将士高喊:“二三子,随本将讨贼。”

说罢,手提斧钺,剑指东方。

这个倒霉的齐国国君,也由此得了一个充满着怜悯性色彩的谥号:哀公。

因为除了西周之外,没有哪个朝代能把这4个谥号连起来用的。

“那么,现在又该是哪位天子?”,

阅读宣王挽周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