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架空历史 > 宣王挽周

35丰镐之变上

  • 作者:怀庆有山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05-03 09:04:09
  • 字数:8976

可别以为,你是君王,是老大,下面什么人就都得听你的。

春秋战国,中央集权还不是太完善的时代中,国君有多少死于宫廷贵族政变?光是明面上被干掉的雄主就有:齐桓公、楚成王、晋厉公、赵武灵王。

王宫中,由于周厉王忽然感觉将湖北人都派出去之后,王城的守卫着实有些人手不够,担心出了岔子,于是又临时向王后调来了凰卫。(凰卫,战斗力弱,存在感比较低,但是相对的更为可靠一些,至少没像虎贲卫那样被人弄成个筛子。)

但由于之前凰卫又有300人,随着太子离开了王城,人数仍然不够。

哪怕到了后来,君主专制日益加强,皇帝的权威看似至高无上,可是真正能够做到一言九鼎,言出法随的又有几个?

姬静望着南方心中不禁哀叹。

……

渭水南岸的几座要塞,几乎在同一时间便被戒严。诸侯们满载着贡赋的船只,也必须要有虎贲卫的陪同下,才允许停泊。

不对,不对,在原来的历史中,这个关键点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而在这项政策推行三年后,周厉王便迎来了那场浩大的国人暴动,在这场暴动中诸侯集体选择了沉默。并且足足沉默了十几年,所有的诸侯都静静看着天子流浪在外,安静的让人可怕。

既没有像后来抢夺汉献帝的那般,你方唱吧我登场,也没有像刘裕、朱温那般来个斩草除根。就这样,所有人都诡异的看着周厉王在外漂泊十几年?

进入了7月后,火星移位,大暑渐消,可已经在泾水东岸的封地中,呆了快两个月的姬静,心中愈发的不安。这些日子以来,他几乎没有收到任何关于丰镐的消息,似乎他这个小太子,一时之间被众人遗忘了一般。

官方的解释,自然是因为,天子担心太子,若是从小长于深宫之内,不知民间疾苦,担不得祖宗社稷,所以让他多加出门历练一下。

这不,之前太子不就搞出了个磨盘和麦粉吗?多让太子在民间接触接触,说不定就能受到祖先的庇佑,成为新一任后稷呢?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讲真,身为后世历史爱好者,姬静还真的挺想在丰镐城中,就近观察一下,这段被隐藏到黄土之下的真相。

“只是,那是是非之地,自己现在什么忙也帮不上的,只能但愿历史的走向,不要被自己这个还没有开始扇翅膀的小蝴蝶给吹偏了。”

那么,有一个被忽略已久多问题就来了,周厉王是用什么手段,才能“说服”那些早就将王田视做自己私人财产诸侯贵族们,同意自己推行山林川泽专利制度的?

而姬静在这些日子里,开始努力的回忆以往有关周厉王的历史记载,忽然灵光一闪,顿时打了个寒颤,他想到了一个问题:“周厉王的山林专利制度!

在周厉王被驱赶出京城三年前,周厉王才开始了那被后世喷出屎来的暴政。

哪怕是在君主专制已经达到了巅峰的清朝,雍正想要搞个改革,乡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措施。那也是困难重重,哪怕最后成功了,可是参与这场改革的大臣有几个能得以善终?包括雍正本人,后世也被黑得不轻。

那么问题来了,周厉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无奈之下,周厉王又只能让寺人孟子,在宫中挑选了800个身强力壮,经过一定训练的寺人,穿上盔甲,负责王城内的临时治安。

周厉王这些宫中的防卫调动并没有瞒着任何人,所以很快城内城外的贵族诸侯们也都知道了:天子手头武装极度吃紧,甚至不得不将那些没种的阉人拿出来充场面。

城内有一些较为忠心的贵族,向天子建议:

“可将虎贲军大半撤回王宫,以保证天子王城的安全,至于说京城之中,若是警卫力量不足,完全可以征发城内贵族府上的甲士随从,让他们在小半虎贲军的率领下负责警戒。“

周厉王对此大为赞赏,同时又担心这些贵族府上的家奴恐乱跑,从而在城中升段。

为此,又命令以闾坊为单位,由各区的贵族统一的将自己的奴仆调动,由虎贲卫作为骨干负责指挥,划分区域,各自保证区域内的治安。

至于说将虎贲卫抽回王宫,这个周厉王故意避而不谈。

就这样,在城中又热火朝天的折腾了几天后,七月初十到来了,在城外的诸侯们,开始按照各自的规格等级,在相应的甲士护卫下,乘坐驷马高车,进入了城中。

第1站便是宗伯府,中国自古以来,家国观念的天下就深入人心,为此,哪怕在后来,当以血缘为主的分封制走向终结,与帝王往往并无血缘关系的官僚贵族开始掌握国家各级的行政权力体系,而皇族大多数都沦为了政治上的边缘人物后,可至少在国家的政治体系地位中,负责管理皇族事务的衙门,也至少看上去是核心部门。

而在西周,这个以王族血缘为纽带,所打造的政治家国体系中。主管王族事务的宗伯,虽说做不到对这些诸侯们一言以定生死,但是却可以极大程度上的影响诸侯封国内部之事。

《礼记·王制》记载:“(西周)大国(公爵)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侯爵)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伯爵)二卿,皆命于其君。”

这一招看似周天子并没有直接将手伸到诸侯国中,但却成功的在诸侯的屁股下放了几个刺猬。

无他,因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尤其是站在社会高层的贵族,他们为了利益甚至可以忍去血亲之仇,(之前讲过鲁国那个倒霉的国君,鲁桓公死后,鲁国不仅没有支楞起来找齐国报仇,反而乖乖的给齐国又当了好一阵子的小弟)。同样为了利益,他们也可以毫不犹豫的出卖自己的亲朋好友。(王族相杀的闹剧,已经在几千年历史上,上演了一波又一波,实在懒得再提具体例子了。)

现实中狼多肉少,永远都是常态,而欲壑难填,也是人性本能。由此便有了竞争,有了竞争便有了矛盾,有了矛盾便有了天子的机会。

诸侯,哪怕当时大部分诸侯的国土面积,估计撑死也就是一个县,(怕是春秋的霸主,晋国楚国,齐国,秦国放到后世,也就是个高官级别的,而且还是个类似于联邦类型的高官)

但是好歹那也是个诸侯,不说弄个千八百的后宫吧,但三妻四妾还是要有的。

老婆多了,当时又没有计划生育,而且还都以多生为荣,正所谓多子多福嘛。

只是多生的结果就是,诸侯的兄弟和儿子往往也都是一大堆,(后来,东汉末年刘备和唐朝刘禹锡所认的祖宗,西汉的中山王刘胜,史上说他的儿子就有上百个,这有多少家产都不扣分的!)

于是一个让人们痛苦的几千年的问题就来了,这个家产该怎么分?

分家自古以来就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对于帝王富豪之家,平民百姓闹家产,最多也就是闹个不欢而散,老死不相往来。

可是对于上层大主而言,分加分不好那是要流血的!尤其是在面对名叫“权力“的财产时,那当真叫一个六亲不认!

虽说西周推行分封制,尽可能的保证嫡长子拿到蛋糕最大的那一份,同时其他人也能捞到比较小的那一块,算是给个安慰奖。

但问题是蛋糕终究是有限的,(土地就这么多)而这些贵族们的繁衍人数却几乎是无限的,(参考一下,明朝,开局朱元璋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光棍一条,而明末,大明却有着上百万的宗室规模)。

特别是,好位置就那几个,(在一个县,撑死也就是个地级市的小国里,你指望能有多少块好肉?而且别忘了,好肉那还得紧着老大吃。剩下的人,其实也就只能分点骨头渣)

于是一个问题就来了,国君(肥肉)的位置由嫡长子来做,这个没话说。

那么,仅次于国君的卿(带骨肉),应该由谁来当,这个就很有必要讨论一二了。

因为卿位,虽然尊贵,协同诸侯管理国家,但是在理论上来说,却并不世袭。(后来世代把持了鲁国的三桓之流,实际上是在架空的国君的基础上,强行世袭的)。

于是,比如说国君他叔叔是卿,然后他这个叔叔该下台了,可是,难道这个当叔的就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也继续保留卿位吗?

同样的,国君的兄弟,国君非嫡长子的众多儿子们,难道不想往上爬吗?当不了国君,当个卿总是可以的吧?

这下子,诸侯就该头疼了,这个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太好处理啊,而且更让诸侯担心的是,万一上来一个不听话,跟自己犟着的该怎么办?

要知道卿这个位置虽然不是世袭,但是却可以一直干到死啊!

于是,诸侯国里便有了矛盾,而有了矛盾,就是中央插手的好时机了。

周天子敏锐的观察到了卿的作用,要求诸侯国中的卿,都需要经过天子的点头,册封。

并且一旦得到了天子的册命后,诸侯甚至无权处理卿,因为在政治体系中直接被天子册命的这些卿们,地位上,虽然低于诸侯,但是却和诸侯一样都直接归天子管辖,(类似于三省六部中六部尚书和六部侍郎之间的关系,我是你的下属,但是罢免我,你不够格!)

而且天子所任命的诸侯上卿,可不是空降的外来户。在这个时代能有资格位列公卿的贵族,都拥有不少的封地和不弱的家族武装,而且他们又是本土贵族,不会引起本国人的排斥。在拥有了天子的大义加持之后,这些公卿只要自己不要太烂,也没碰上难得一见的牛人,总体还是能打个有来有往的。

甚至如果个别人争气,加上命好,(在国君年幼时),还能够代理国君,处理政事!(春秋时,晋灵公年幼,上卿赵盾不仅总揽国内军政大权,对外面对诸侯时,亦堂而皇之,代国君执诸侯之牛耳!

而正式承认了晋楚两大霸主国并立地位的弭兵大会,其主要发起人与参与者也都是这些卿大夫们。如宋国大夫华元,晋国执政卿栾武子,楚国令尹子重等)。

不客气地说,在周礼的体系中,这些卿大夫们取代国君是大逆不道的,但是架空国君,这个是可以接受的。

(虽说这些与诸侯同出一脉的卿,比不上后世由中央直接空降到地方的官员那般与中央联系紧密,但在当时也算是最佳方案了。)

当然了,周天子日理万机的,对于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中,谁适合担任卿,自然是缺乏了解的。就如同后世那些考上了进士的人,说是天子门生,可真能被天子记住的,有几个?

真正负责挑选这些进士的,还不是那些专门负责的官员吗。

在西周,宗伯府就是负责任卿的机构。

同时,由于礼不下庶人,行不上大夫的原则,为此当王族出了不孝子孙时,司寇无权干涉,但是宗伯却有权代表天子清理门户!(就如同屈原所曾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专门为楚国的三大强族,也是王族分支的昭、景、屈主而立,专司三族之事)。

……

毕、韩、樊三侯率先,其余数位地位较低的诸侯,各按爵位依次进入。

然后映入眼中的,赫然便是那一块,刻着棠棣之诗的石碑。

望着这几乎是在打脸的石碑,这些诸侯们是有气也不敢发,极为尴尬的愣在了原地,面面相觑。

接着一名侍卫高声喊道:宗伯有令,凡姬姓子孙入此门者,皆须读此碑之文。而后三省,方可入内!

一时间,这些诸侯的脸色都颇为古怪。

只是在这里,当着周公这位王族长老的面,他们也不好反驳什么。

于是一时间,这片庭院里就传来了十几道,略带的些许扭捏的诵诗声。

是靠自己的麦粉?

虽说,现在这位太子似乎年龄有点儿小的过分。

但私下里众人的心中是怎么想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阅读宣王挽周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