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耽美言情 > 云起风散,在梧溪

第一百四十七章 难忘的初恋”

  • 作者:千席子
  • 类型:耽美言情
  • 更新:06-29 22:14:33
  • 字数:8784

滚烫。

焗行到最后,又似乎增添了几分酸涩。

一看,便知是他的。

云起嘴角微扬,信手折开了它,果不其然,巴掌大的纸张里头,是一幅字迹密集的小书法作品。

她不知道她该如何描述此种状况。

她很小,大抵只有她的大拇指大,却很精巧。

她轻轻翻转一看,在它的正面,看到两个小小的草字潋滟。

字迹飞扬,却又颇具章法。

她又翻了回去。

如此,几番“折腾”,还是未下定数。

她终于放开了,闭了会眼,想等会再决定这个问题。

迟迟,迟迟,不肯翻页。

她的心在滚烫的燃烧,似有一团热火,从星光点大,直至燎原。

滚烫,滚烫,滚烫。

其实早已看完,可云起却还是停在最后一页,许久未动。

却听得“啪嗒”一声脆响,好似什么东西掉在了桌上。

她低头一看,是一个素锦纸折的爱心。

滚烫。

只是,粘,粘糊得很。

心,还在滚烫。

如今这样,算什么呢?

她心里也没有答案。

即便字很小,但是笔法乖张,还是很容易辩识。

最开头,应是一个标题,叫《难忘的初恋》。

???

什么意思?

难忘的初恋?

他有初恋?

还是难忘的?

???

什么意思?

歌德是比较早熟的。这个法兰克福市37岁的参议员同法兰克福市市长的17岁的女儿结婚后第二年生下的孩子,在还不满十五岁那年就尝到了初恋的甜蜜和失恋的酸苦,而这早来的恋情又是跟早来的才情联袂而至的。没有上学校的歌德,由几个家庭教师专门教他各门课程,从小培养他对文学的热爱温柔乐观的母亲用娓娓动听的神奇故事发展了他的想象力,博学而严格的父亲使他向往辉煌的意大利文化,当市长的外祖父给了他-张长期使用的戏院免费票,在他面前打开了法国优秀戏剧的世界但歌德最爱好的还是诗,他常把自已写的诗拿给少年朋友们看。就在歌德十四岁那年,一个朋友告诉他,当他把歌德写的诗念给另外几个新伙伴昕时,竟没有一个人相信那是歌德写的。为了试试歌德的才学,一个怀疑者竟出了这样-一个题要歌德当场“用诗体写一封很绮丽的情书,当作是一个含羞的女郎写给-一个少年,吐露她的爱慕之情”歌德感到“没有比这再容易的事了!“当即拿过纸笔,很快写出了使伙伴们惊诧赞叹的情诗。那一伙少年竟利用这情书去作弄另一个自负的青年,假作是那青年倾心的一个少女的字体和口气,把这信抄了交给他。那个青年得信后喜不自胜,但苦于自己缺乏诗才,无法用诗体作答,便通过同伴也来央求歌德替他写一封诗体情书。如此一来往,其实都出于歌德一人手笔,而那所谓“钟情的少女”根本还一无所知。但那被情书弄得神魂颠倒的青年为了感谢歌德,在歌德的那位少年朋友家设晚宴酬谢就在这里,歌德遇见了一个少女,叫格里琴,她是少年主人的堂妹,从外地来到这里。歌德感到她“可以说漂亮到难以置信“,‘“她的一切都象是超凡绝伦“,“这个女郎的容貌,从这一瞬间起,无论我到哪处去都紧跟着我s那是-一个女性给我的最初的持久的印象“

那个被作弄的肯年确信回信已转交到他的心上人手中,于是日夜不宁地期待少女的回信。于是那少年朋友又来请求歌德以少女的口吻再写一封诗体情书。歌德本来很不想參与这出恶作剧,但想到这一来可以有机会再见到格丽琴,便尽量运用诗才,写一封更绮丽热情的复信,在写时,歌德尽情地设想这是格丽琴在给自己写信,因此,想开玩笑来骗别人的歌德意识到他自己也是在骗自己了

歌德把这信送去给少年朋友时,正好格丽攀也在场,于是歌德应少年的要求,把信高声念了出来,一面怀着怦怦的心动留意美丽的少女的神色,发现她也心神不安,两颊绯红念完后朋友建议歌德修改几个地方,这大概是因为有些话语只跟格丽琴相称而并不符合那个托名的女郎。朋友因事要出去一下,便把歌德留下来修改。这时,格丽琴用严肃的口气劝歌德,叫他不要参加这种胡闹,因为结果会把被作弄者搞得狼狈不堪她还谈到她自己是个贫穷的女孩,来投靠这家亲戚,但当他们要求她用自己的字体代抄那假信时,她坚决拒绝了歌德听了她的话,对她的爱慕难以置信地增长了,觉得她不仅容貌漂亮,而且精神和天性也跟自己和谐--致。歌德不禁说“我虽不象你这样倚靠他人,但我所企求的最宝贵的东西得不到,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女郎拿过歌德写的那封信,低声念着,亲切而含羞地说“这信的确写得好,只可借没用在更好的真正的用途上。”歌德说“一个人如果真的能从他无限爱恋的女郎那儿,得到这样的信,才真幸福呀!“女郎说“这的确不容易,但仍然很可能。”歌德鼓起勇气问“如果有一个崇敬您、恋慕您的人,献给您这样的信,深情地、迫切地追求您,您会怎么办呢?”说着一面把她已交还的那信又递到她面前。只见女郎嫣然一笑,沉吟半响,拿起笔来,把自己的名字签在信后。歌德沉醉于狂喜中了,两人约定互相“挽救到底“,紧握着双手,两人的眼眶都幸福得泪汪汪的为了赶在她的堂兄弟回来时离开,歌德拿起她的手亲了一下,就急忙走了

歌德曾谈到这是“一个未曾腐化的纯洁青年的最初的恋爱,是完全循着一种精神的方向进行的”这种初恋使歌德进入了一个“在异性中具体发现善和美”的“优美的新世界”(《诗和真》第5卷)那封诗体的假情书一下变成了格丽琴的真情书了,歌德把这“诗体的情书从头到尾读过千百回,凝视着她的签字,吻它“,把它紧压在胸间他无法忍耐分离的痛苦熬煎,冒着被她的堂兄弟责难和纠缠的危险,托故去见她,而两次见面之间的分别,歌德都“觉得那--天无限的长“。“与这个可爱的女郎会见和留在她的身边,不久就成为我的生命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是在1764年春天,法兰克福市正进行着一桩轰动全国的大事一一神圣罗马帝国国王的选举和加冕典礼在此举行,帝王侯爵、达官贵人云集市内,热闹非凡。乡村长大的格丽琴看得眼花缭乱,却对这些国家大事一无所知,而她的求知欲又比谁都旺盛,于是见多识广的十四岁的歌德正好充当她的教师,并特别留心地“把一切好好地看,好好地把握,以便能够对格丽琴复述和解释清楚“这种关系当然只会成倍地增长两人的恋情,歌德甚至学着卢梭,将这种关系比喻为阿贝拉跟哀洛伊丝的关系。他写道”对于一对天性上有点和谐一致的青年男女,如果那女的好学好问,而男的又能为人师便再没有更好的和谐-一致能够使他们契合无间了从这儿发生一种根深蒂固而又愉快的关系。她视他为她的精神生活的创造者,而他则视她为-一种创造物,这种创造物之完成不是靠造物偶然或单方面的愿望之赐,而是靠双方的意志之赐双方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是那么甜蜜,怪不得自从新的、旧的‘阿贝拉’以来,男女两性的这种结合会发生极强烈的情爱和带来许多幸与不幸的命运“(《诗与真》)他们常常一起游玩、戏嬉,促膝喁喁私语,有一次歌德在格丽琴的堂兄弟家与伙伴们一起玩得太久,最后大家都被睡意征服,格丽琴的头就枕在歌德肩膀上过了一宵。特别是1764年4月3日罗马皇加冕大典那天的璀璨的夜晚,歌德与格丽琴手挽着手,在张灯结彩的街市上满城穿来穿去,两人都象在极乐园中逍遥。当深夜歌德把格丽琴送到她的门口行将告别时,她第一次吻了歌德的额头。歌德感到无比的幸福。他们怎么也料想不到这会是最后的告别

意外的打击的发生,是因为当局发现了一伙青少年假胃字迹、伪造借据、伪造遗嘱之类重大违法案件,格丽琴和她的堂兄弟都被牵扯和嫌疑,在那天夜里被抓了这事也涉及了歌德但由于家庭的关系,当局只通过歌德家的一个老朋友来讯问歌德。歌德由于见不到格丽琴,更由于为她和她善良的堂兄弟的命运担忧,便处在极端痛苦的境地3而每当想到要把自已跟格丽琴之间本来完全天真纯洁的关系原原本本地陈述于审问者之前,以至托出于刑事法庭面前,而那些人必定会对少年的这种纯真的相互恋慕和珍贵友谊去作别一番解释,歌德更感到痛苦倍增他不禁倒卧地上伤心痛哭,连地板也被眼泪浸湿了精神的痛苦终于使无法支持,歌德大病了一场后来,人们对他说,他所认识的那些人都受到极宽大的处理,差不多无罪释放了,格丽琴巳离开本地,回她家乡去了歌德看出,这决不是她自愿离市返乡,而是被当局驱逐出境了,因此他的忧伤和失去她的痛苦更加剧了,然而,他继续无时不思恋着她,打听她的境况,直到有一天,他所敬爱的一个监护人的话给他带来了更加绝望痛苦的打击。那监护人说格丽琴确是自愿回乡的,她完全清白无罪监护人并说他亲自从法庭秘密记录中看到她所签名的供词,在谈到她跟歌德的关系时,她说“我--直把他当作小孩子看待,我对他的爱慕的确是姐弟一般。在好些场合,我曾好好的劝告他,我不但没有引诱他做曖昧的勾当,而且劝阻他参加一种会使他受累的恶作剧。”歌德听了她这“家庭女教师口吻说的话“,她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完全是另-一个人了“我为一个女子的缘故牺牲了睡眠、安静和健康,而这女子却喜欢把我当作一个乳臭小孩,俨然以乳母自居,我觉得这未免太可怕了”他虽还时常想着她,但“在理性上,我已经完全死心了”

歌德是非常强调初恋对人的意义的,甚至隔了四十五年后,他还说“初恋是唯--的恋爱“,因为他给人“恋爱的永恒性和无限性的概念”(《诗与真》)因此初恋的失败在歌德生活中留下的痛苦影响就可想而知了。无论是这次初恋的幸福经历或痛苦感受,都成了他创作《维特》的最早的重要“准备”和基础,在作品中留下许许多多痕迹。包括一些细节(如两人促膝喁喁低语格丽琴谛听时常把手臂搭在歌德肩膊上歌德把那情书看个千百遍,吻她的签名把信压在胸间等等),也被应用和移植于绿蒂和维特的关系描写之中

这……

好像是见解……

还很不错。

她皱了皱眉,又很快松开。

再次快速阅览了几遍,才反复开始推敲。

哲理,意蕴,都很深厚。

似乎,还有些特定的用词。

比如,那个“旧的阿贝拉”,他是谁?指的是什么?

用在这里,似乎有点难以理解。

她蹙眉翻开背面,却柳暗花明般,凑巧有个有关的注释。

1阿贝拉(1079--1142)是法国中世纪哲学家他同他的女学生爱洛伊丝恋爱的事,流传甚广卢梭的著名小说《新爱洛伊丝》,在1761年出版,写的就是当代的“阿贝拉式”的爱情故事歌德对此书十分推崇

云起“……”

好吧,原来是和爱洛伊斯有关的那个“阿贝拉”。

------题外话------

《难忘的初恋》出自林亚光先生著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鉴赏”,其中还有一些见解颇具趣味,有兴趣的小可爱可以去看看。ps还有小可爱在看吗?(笑哭)席子总觉得……没有人在看了……每天点点涨的数据,总有种是后台系统…在安慰席子的感觉……

她开始有些烦躁了,将页面翻至一半,又不愿意就此作罢。

她不知道,此时,心里该如何形容是好。

只是,似乎是想流泪的,眼角又似沾上了粘糊,腻腻弥弥,不肯湿润。

阅读云起风散,在梧溪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