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仙侠情缘 > 万历四百年

第九十一章 北六奇(三)

  • 作者:而肥
  • 类型:仙侠情缘
  • 更新:10-02 20:07:05
  • 字数:7790

要知晓,虽然在那个年代。

应天府已经不再是大明帝国的帝都所在。

就算有时候一届会试可能没有上品修士。

那么大明帝国就不会点下状元,宁可状元其号空悬,也不愿屈尊。

南直隶与北直隶相比。

要知晓。

历届明廷状元。

必定都是上品修士。

应天府的乡试比不上洪武年间的含金量。

但是即使如此。

拥有着江南道精华所在的应天府试依然是几大乡试之中的大热门。

一出场。

就是不凡。

在那次应天府的大乡试中。

唐寅作为苏州大学堂的骄傲与杀手锏。

取得应天府大乡试解元的修士。

也会是下一年会试会元的大热门,甚至会在大殿之上极有可能被明天子点为状元。

年仅二十九岁。

而那一年。

他还不到三十岁。

更是有着天与地的差别。

同品级的官员。

而那一年成为会元热门的唐寅。

才二十九岁。

甚至离三十而立还有一年。

但是即使如此,那年的唐寅不仅取得了解元的好成绩。

更是被来自京都的大人物们所记挂了。

大明帝国建国之初,除了南北两京的乡试的主考官规定用翰林官,其余各地则教官、耆儒兼用。

但是耄儒之辈,常常会出现提携子弟的事情。

当然,这样的事情,如果自己被提携,那就是美事。如果别人被提携,就少不了举报攻讦之事。

这也等到永乐之后,天子定两京乡试考官仍用翰林,但各省考官不再用“耆儒”,只由布政司和按察司会同巡按御史在本省教官中推举优秀人才即可。

要知晓。

与王安之那个时代不同。

这个世界是修行者的世界。

这也意味着,其实科举考试中,这些考官更多的是一个见证者而非一个直接判断者。

但是即使如此。

有时候考官的插手。

也会让一场本来公平的考试变得不再公平。

也因为如此。

大明帝国对科举的考官也愈来愈严格。

在唐寅那科乡试,天子命司经局洗马梁储,翰林院侍读刘机为应天府乡试考试官。(梁储,詹事府司经局洗马,官从五品,这年四十八岁,是太子的老师;刘机,翰林院侍读),这两人都是位不高,但是权贵之人。

从京城到南京,因为是要彰显威势与庄重。

这等官员也不会直愣愣的用修为赶路。

反倒是选择速度较慢的巡车赶路,一路彰显天子选材的庄重与严肃。但是选择巡车赶路,京城到应天府陆路大约要走二十天左右。

等到二人赶至应天府。

那么举世瞩目的应天府乡试才开始正式开始。

乡试才刚刚开始。

忽然梁储就说大明得人,但当时还不知是谁,因为乡试之中个人表现虽然考官可以观看,但是不能知晓姓甚名甚。要晓得梁储为太子之师,平时常以严肃示人。此番轻佻之言,更是惹得众人非议。但是南都的诸公、卿、相们当得知是梁储说的得人后,并没有不悦,大家反而一反常规,在乡试还未结束就是凑钱聚了一餐。

众人兴致勃勃。

猜测梁储所说之人到底第几。

等到开榜结束之日。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取得第一好成绩的唐寅。

此时也一时沦为官场美事。

而唐寅也是春风得意。

一时风头无二。

流连欢场,纵情声乐。

更是写下“壮心未肯逐樵渔,秦运咸思备扫除。剑责百金方折阅,玉遭三黜忽沽诸。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只不过有多得意也会摔的多惨。

等到第二年会试。

这位六如居士刚到京城。

就在京城第一欢乐场所——庆余楼连败一十二名各省俊杰。

包场夜宿。

好不猖狂。

但是或许是时也命也。

他因为梁储的重视被很多人高看一眼。

但自然也因为梁储受到了他政敌的恶意针对。

科举还未开始。

就有人建言举报唐寅贿赂主考官。

此事一出。

引得天下震动。

要知晓每次会试,都是天下最重要的一次活动。在大明帝国威震寰宇的现在,可以说这热度完全不下于王安之前世的世界杯。

像唐寅这样的少年才子,更是其中的大大热门。

唐寅醉宿庆余楼十九日。

不说大明帝国的媒体,就连东胜神州外的各国媒体记者在外面层层围绕,等了足足十九日。

这夸张的架势,堵的就连庆余楼的送菜伙夫都进不去。

还是那位背景通天的老板招了几位大修士帮忙。

才能让唐寅喝了整整十九天的美酒。

可能也正因为此,出现了许多看不惯他的人。

在这等攻讦出现后。

一时之间,各种落进下石之话更是不绝如缕。

因为此。

明天子特定从深宫中下令。

命令守夜司彻查此事。

并且命当时时任首辅监察之。

虽然说经过守夜司的彻查与首辅的监察。证明这事虽属乌有,但舆论仍喧哗不已。明廷为平息舆论,便着守夜司加以审讯,将时任主考官规而查之。查无贿赂实据,但是最终以唐寅也因曾用一个金元向程主考官乞文,送乡试座主梁储,他的同乡徐经进京拜见主考官时曾送过见面礼。将其二人举人身份剥离,命其不得参与科举。将举报人剔除官职,将主考官隔离职务。

此等事情一发生。

让举世哗然。虽说各打了五十大板,但是从《明律》上来说,这样的处罚确实没有任何问题。

《大明律》明确规定,诬告者该受严惩。

有官职者革职,无官职者仗刑。

《大明律》也明文规定,科举考生应该在开考之前不能拜见相关考官,不能参见各个官员,以防作弊之事发生。

从这一点来看,唐寅等人被剔除举人身份也是理所应当。

但是规定是规定,惯例是惯例。

而这也是让唐寅愤懑不已的原因。

科举可以称得上是大明帝国最重要的一个人才晋升的通道。

自古以来,这种通道必然充满着人情往来。

但是自前朝发明科举制度以来。

一扫查举制度的弊端。

将人才与否的交给了事实与实践。

考官的权力也变得无穷小了。

只不过再好的制度在运行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只要有人参与。

就会出现人的问题。

科举也是如此。

就比如说在大明帝国,考官只是作为一个监督者的而存在。

他们的身份高贵。

天然就比考生尊贵。

但是参与考试的考生在未来未必就会比他们差。

双方之间你需要我的现在。

我需要你的未来。

在默契之下。

常常会形成一种人身依附。

这种人身依附有时候带来的利益。

会比单纯一次会试的排名还重要。

因为名次虽然不是考官定的。

但是这些位高权重的考官能影响你的职位。

就说历朝历代。

那些名次在后面,但是授予的官职比前列的官员比比皆是。

这是靠什么呢?

懂的都懂。

这也就是虽无成文,但是惯例的座师制度。

座主的称呼源于老师,但比老师更受人尊重。因为座主兼有老师和仕途领路人的双重身分。大明帝国的座主,一般都是科举的主考官,他们虽然可能一时身份不显,但是他们一旦掌握大权,便会提携重用自己的门生。

所以有时候座师选的好,比科举考的好还重要。

这样的制度存在,这也导致考生天然要与主考官亲近。

哪怕就算本意不太愿意。

但是除非两人家中有世仇。

一般情况下,就算本身无甚想法也会在参加考试前送上礼物表示尊崇之意。

而这种一般情况就是唐寅等人犯下的问题。

唐寅在参加会试之前。

按照惯例,在同乡们的带领之下,给主考官送去了礼物。

而文人之间送礼也不是送礼。

都有各自的借口。

比如求文,求画等等等等。

唐寅就是与其他人一般,花费了金元,求的了当时主考官的一篇文章。

这等惯例。

就算世间的俗民百姓不懂。

但是高居明堂的天子不懂吗?

那一个个如此过来的满堂的公卿不懂吗?

他们懂。

但是他们觉得这样的处理已经差不多了。

诬告者被放逐罢官。

至于唐寅等人。

虽然看上去前途无量。

但是前途是前途,未来是未来。

没有在真正变现的时候,没有多少人会为之下血本。

甚至他们还觉得对唐寅已经不错了。

因为只是剔除他们的举人身份,并不是不允许他们参加科举了。

今日的事情也只当是一个敲打。

等到日后,风头过了,浪子回头金不换,不是一件美事吗?

于是乎,唐寅等人成为了平息舆论的工具。

在拜见自己的座师梁储无果后。

唐寅愤而离京。

他并没有与那些重臣们所想一般,吸取自己的教训。

反而以参加官场为耻。

他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

从此寄情山林。

再无出仕。

直到百年之后。

当时躲着不见唐寅的座师梁储成为了帝国的首辅。

他从帝都发来了措辞温情的信件。

信中他大谈往日之情。

邀请唐寅出仕。

他在帝都与阉党斗争得你死我活。

需要唐寅这样的人才的帮助。

但是他没有等到六如居士的回信。

因为这位六如居士看完信后根本只是冷笑一下,笑完过后就再次陶醉于美酒与美色之中。

得知此事的梁储也只是微微感叹一下,就忘却了唐寅此人。

他这等存在,若不是心中还有一丝歉意,怎么会写信给唐寅呢?

不过既然唐寅不识抬举,就当自己浪费了时间罢了。

在北直隶叫做庙堂诸老,在南直隶的就只能叫退休养老。

初出茅庐的他,直接取得了头名的身份。

也就是解元。

阅读万历四百年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