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架空历史 > 汉末之我来了

第102章农家崛起

  • 作者:云开月明19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02-16 06:05:36
  • 字数:7128

比如:人迹罕至的深山地区,生长的药材就要优良许多。”

天子笑了笑:“那仲景可知,这是何原因?”

虽然药材和农作物的生长要求肯定不一样,但都离不开土地的肥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

至于,它们需要的土壤肥力有何不同,尔等可作观察、记录。

“臣不知!”张仲景摇头,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并未胡乱发表自己的见解。

而没有落叶枯枝沤烂的地方,是不是土地板结了,颜色更浅淡。

有些田地,百姓会使用粪肥,有些又会使用草木灰,或是其他腐烂的东西,庄稼苗相对粗壮些。

这其中的区别?及其中有甚关联?诸位可有想过?”

华耀虽然有些牵强附会,知道药材和农作物所需营养不同,但是毕竟都是植物,应该有共通之处。

这些医者对药材深有研究,让他们研究一下农作物所需的营养、土壤这些,好像也没啥不妥。

张伯祖出声问道:“陛下的意思是,影响药材和农作物生长的原因,在于土地的肥力?”

化肥有机肥之类的广告,让肥料成了家喻户晓的东西。

汉末时期并没有一整套增加土地肥力的知识,农民们整日辛勤劳作,能做到的不让土地减产,已经是费了不少心力。

而天子将医家寻来,也有为了解决土地肥力问题的因素。

后世,没有种过地的都知道,粮食高产除了要有良种以外,土地的肥料也相当重要。

“不错,朕是如此认为。朕曾经见过路边有一坨牛粪的地方,青草长得更旺盛。

诸位常年在与植物和药材打交道,了解得应该比朕更多一些,想想是不是落叶枯枝沤烂了,下面的土壤更松软了一些,颜色更深。

不过一旁的张仲景似乎想到了什么,起身恭声道:“陛下,臣以为药材药性的不同,应该和地理位置,气候温度,以及各自地区动物虫子等皆有关。

“那张医师可有思考过,这是为何?”

张伯祖愣了愣,这个问题,他还真没仔细思考过。

“朕以为,应该也跟土地的肥力有一定的关联。

深山之中,动物和虫子类的尸体、排泄物,以及树木落叶等等原因,使得那里土地不同于外面,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华耀能做的也就是引导他们向这一方面研究,毕竟肥和肥是不一样的,充分发挥肥的效用才是。

没有专科的化学家,只能靠这些医者充当先驱者了。

众位医者也终于明白了天子召集他们的原因。

虽然研究土地或许和医学关系不大,但是若能侧面提高药材的产量,对他们也有很大的帮助。

况且,研究出增加粮食产量的方法,他们也同样可以青史留名。

将众人送走之后,华耀这次下令尚书台颁布了一道诏书,正式向天下人言明:

只要有人能够提升单亩粮食产量,记录下方法,他将兑现之前对官员们说的话,为他们树碑立传,建庙立祠。

这道旨意虽然惹得天下哗然,但是在朝堂之上并未引起甚波澜。

毕竟,失败了对他们这些大臣没啥影响,成功了他们也会获利。

朝堂的稳定在于各方利益的平衡,这一点,他们和天子都看的很是清楚。

所以,华耀承诺他们推荐培养人才也有功,而且是首功。

这个消息对于大臣没啥,对于农家之人来说,无疑是一条大大利好的重要消息。

自古以来,无论是帝王还是官员,世家士族都重视农业,但却没人重视种地的农人。

不仅不重视,甚至是一直带着歧视。

这使得农家的地位非常尴尬。

总之就是,我离不开你,但我依旧看不起你。

研造司,得知消息的墨殇和一众墨家之人也不由的叹息一声,自己这些人必须努力了,如今农家都有了崛起的势头。

墨殇则是愁眉不展的坐在桌案前思考,该从哪方面研造,现有的农具又如何优化,才能获得天子的认可和支持。

“钜子,既然天子如此重视农业生产,您看咱们不妨从这方面入手如何?”

听到老者的意见,墨殇不由得点了点头,“你说的不错,具体该从何着手呢?”

“属下曾游走于田间地头,咱们不妨从耕地和灌溉方面入手。

天子只提供了曲辕犁图纸,咱们试试把土地又推平整的那类犁。

若是能提高开荒效率和耕种效率,对于农业增收和稳定肯定会有极大的帮助。”

“对对对,你说的对,若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说不定咱们也能传书于后世。”

墨殇兴奋起来,脑海里已经有了自己等人受人膜拜的画面。

思想活跃起来,墨殇又想到了一点,连忙说道:“哦还有,眼下秋收正在进行,咱们出去实地察看一下,根据实际情况来研究。

若能研造出相应的工具,或者改良现有工具,提升收割效率,想必对陛下也有很大的帮助。”

“不错,那属下这就去安排他们,分到不同的田地间进行观察。

毕竟田地与田地也不一样,只有走到田间地头,才能进行针对研究。”

老者点头,支持墨殇的想法,毕竟这也是他们秦墨务实的准则。

“好!吾这就去找主司商议。”

说罢,墨殇找到了毕岚派来的那名小太监说明了相应的请求。

那名太监闻言笑着说:“研造令可自行安排。

在下奉天子之命来这里,只是负责为诸位提供吃喝用度和研造材料。

其余的,在下不懂,也不会胡乱插手。

只要你们能研造出对陛下有用的东西就可以。”

“而且,陛下还说了,只要你们不走出大汉境内,想去哪里都可以的。不限制你们的自由。”

墨殇没想到当今天子居然对他们如此照顾和信赖,感动之余,又感觉到了一股更大的压力。

“请主司转告陛下,君以国士待之,吾必以国士报之。

臣等一定用尽毕生之力回报陛下的知遇之恩。”

此刻的墨殇才算是真正的折服于当今天子。

他们墨家好不容易才从黑暗中走了出来,若是不能建功,不仅是对天子,恐怕就是自己这里也是说不过去的。

于是乎,在墨殇的命令下,秦墨一脉的人纷纷来到田间地头…

盯着地里的农作物和农人使用的或粗糙或有型的农具,开始思考和研究。

不仅仅是墨家,就连太医曙的医者、学徒,还有大司农手下的官吏以及农家之人,也都纷纷跑到了田间地头。

看到各种人物纷纷游走于田间地头,惹得不少百姓对他们抱以警惕的目光,生怕他们会偷走或糟蹋了自己的粮食。

随着各地的秋收如火如荼,不仅是民间的万千百姓忙得脚打后脑勺,就连朝堂和各个地方官员也开始忙碌起来。

陪在天子身边的钟繇、戏平和荀彧、戏忠也被打发到了尚书台,他们协助官吏对往年的各项收入进行整理和汇总。

用以确定今年的各种收支预算是否合理,以防地方的世家豪强和各级官吏进行私吞和瞒报。

华耀更是下令临时成立秋收巡查组,由太傅陈蕃负责坐镇总理,李膺、阳球和荀爽协助,到各地进行巡查监督,这一做法并未引起众官员的反对。

虽然今年夏天各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天旱,夏收有些受影响,但是由于水利项目的及时修缮,并未对夏种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

过去由于各种原因,每年的国家财政收支,都是入不敷出。

如今,天子开元第一年,且励精图治,若是不能开个好头,不仅是天子,就算是他们也会被世人骂做昏庸无能之辈。

所以这一次,天子将阳球这个恶吏放出去,不仅没人反对,还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秋风袭来,大地金黄,田地里的小麦、糜子在秋风的吹拂下,犹如金色的海浪一般,层层起伏。

这时的小麦是在大汉的三辅司隶、河南尹和河北等地种植。

南方种的为稻谷、高粱、菽。

秦朝至东汉,冬小麦古称宿,也有写“来”。

冬小麦推广种植是在春秋战国末期。《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赵歧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大招》:“五谷六仞。”

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

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五谷谓大麦、鼎麦、稻谷、大豆、胡麻。”

汉人善于耕种。

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农耕文明立国,汉代对农业的重视使得这一时期谷物种植业得到较快发展。

华耀了解过,汉人的现在主食种类主要包括粟、黍、稷、麦、稻、菰米、荞麦、青稞、芋、高粱、等等。

大汉的原野里,所有的百姓和官员们都面露喜色的来到地头,收割他们的劳动成果,迎接他们多年来的第一次丰收。

在座的众人仔细思考一番,觉得天子说的,的确有道理。

少年天子看向以张伯祖为首的几名医者:“诸位对药材想必是相当熟悉,不知这同一种药材的药效可有不同之处?”

张伯祖起身,诚直言道:“回禀陛下,不同地方所产出的药材,其植株大小和药力强弱,却有不同之处。”

阅读汉末之我来了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