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架空历史 > 扬名

第二十六章 王胡

  • 作者:肉末大茄子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05-01 05:48:50
  • 字数:7154

“不无趣,山上幽静,我看兵书都能专心许多。”张辽笑着回道。

杨明见状也未再言语。

就在这时,他发现不远处有根木棍,心一横,挨了两拳一个翻身过去,然后抄起木棍就开始反打。

有了武器在手,他习武的优势迅速发挥出来,那些小孩很快便被打得一哄而散。

不多久,他们回了不其县。

霎时间,巷内鸡飞狗跳。

张辽学过武,刚开始占据上风。

但是对方人多,他很快被逼到角落。

“叫你偷!”踢打之中,有人喊道。

看样子应当是被打的小孩偷了谁家的东西。

杨明本来不想管,却看到张辽此时站在巷口,双手握拳,面带怒意。

尤其是当杨明命人把束脩抬入书院之后,他认识了一样新东西:书带草。

就是他先前从书院小路经过时看到的那种草,其作用是代替绳子用于捆扎竹简。

这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因为书院教学条件艰苦,买不起那么多绳子。

拜师虽然从简,但束脩不可免。

“想去帮,便去帮,但要帮只许你一人去。”杨明给了张辽一个选择。

张辽二话不说,直接冲了进去。

明日他便要搬东西到书院,在附近结庐向学。

直到寅时,他才下山。

“要是无趣,你明日可以不用跟来。”下山路上,杨明向张辽说道。

正走着,前方巷子里忽然传来一阵打闹声。

经过时,杨明转头看到是一群小孩正在踢打一个小孩。

杨明此时走了进去,张辽已把那小孩扶了起来。

也就是这时,杨明注意到被扶的小孩长相有些特别,看着像是胡人。

“你会汉语?”杨明开口问道。

小孩抬头看了一眼杨明,点了点头。

“你叫什么名字?”

“王胡。”

胡人中并没有王姓,这么说来,他父亲应当是汉人。

“你偷人东西?”

“我没有!那是伏氏发的!”王胡情绪忽然有些激动。

“那他们为什么说你偷?”杨明追问道。

“他们……”王胡欲言又止。

“把你当胡人?”杨明问道。

王胡未说话,算是默认。

杨明从怀里拿出一些五铢钱:“去买些吃的吧。”

“你我不相识,我不能平白要你的东西。”出乎杨明的意料,王胡竟然还拒绝了他。

“那你就当是借的,以后有机会还。”杨明又递了过去。

王胡犹豫少许,接了过去,接着躬身对杨明拱手行礼:“不知少君姓名,他日定当归还。”

杨明暗自称奇,这小孩还竟还懂礼数。

其实这点五铢钱对他而言根本不算什么,不过出于礼数,他还是告诉了对方自己的名字和住处。

王胡闻言,再次躬身致谢,然后一撅一拐地走了。

杨明望着其背影,抚颔笑了笑。

“走吧。”他接着说道。

他并没有去问为什么张辽要救人,或许是张辽以前也被这样欺负过,又或许是这样误会过别人,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张辽方才展现出了勇气。

翌日,杨明准备带着张辽再上不其山。

阿一此时主动要求一起上山。

“不许,我是去求学,不是去享受,而且你是女子,多有不便。”杨明拒绝。

“那婢子每日给你送饭上山。”阿一还有些执拗。

杨明正要开口。

“夫人要我照顾少君,若少君瘦了、病了,夫人必定拿我是问。”阿一马上说道。

杨明一时间哭笑不得。

若是普通婢女,他哪需要在乎对方想法,汉代的婢女那都是明码标价,与商品无异。

可偏偏是王异的贴身婢女,且这一路过来对他悉心照顾,无微不至。

他最后只能点头,允许阿一送饭上山,当然也安排护卫在路上护她周全。

安排完,杨明便带着张辽、阿一,以及一众民夫上了不其山。

庐,在汉代便是房屋之意,如内宫中的宦官庐,侍中庐(又称侍中寺)。

所以结庐不是盖个茅草屋,而是建筑房舍之意。

袁绍在汝阳袁氏墓旁结庐六年之久,自然也不可能是茅草屋之类。

民夫们在忙着结庐,杨明则在书院之中继续研习古文经。

几日研习下来,他更深入知道为何古文经能在民间流行。

今文经,口述传承,微言大义,大多是朝廷需要什么,就摘出一句,然后曲解其意,甚至杜撰一句,为其所用。

这无异于忽悠,但这等忽悠久了,谁都知道是假的。

只不过因为是官学,牵扯着世家利益,传承已久,官员们都不愿去捅破那层窗户纸。

而古文经则重训诂,求本意。

先秦之文字、发音,和汉代皆有不同。

所以训诂,就是以文字之形体与发音,解释文字本意。

即为追求本意,自然无法曲解其意,也更容易为人接受。

而且今文经为官学已三百余年,世家大族皆习,又因察举制,相互之间利益输送,垄断士人上升渠道。

那么自然的,站在对立面的古文经,便如同宦官之鸿都门学一样,为打破垄断之工具。

民间之士苦于无上升渠道,又多不愿与宦官合流,自然倾向古文经。

在知晓这些后,杨明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古文经就是世之良药?

也并不是。

所谓古文经就是追求经文本意,那么经文一定就是对的吗?

或者即便经文是对的,就一定符合汉代社会吗?

社会在前进,经文也有时代局限性。

经学之争,说到底依然是政治之争。

若今日大汉独尊道家,那经学之争,必然就会成为道法之争。

因此对杨明而言,他只需知道郑学有成为国学之潜力,然后可以利用它整合政治资源即可。

更深入的研究,于他而言并无用处。

不过,即便浅尝辄止,也需学有所成,不然泛泛而谈,自然谁也不会信你。

并且兼采之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古、今文经之争自汉哀帝始也有近两百年,自然也有不少人尝试兼采,但无一成功。

这也让杨明越发好奇,郑玄是如何做到的。

在不其山求学的第八日,郑玄终于准备要在书院进行授课。

杨明也即将迎来他学习郑学的第一课。

此次授课是面向所有弟子。

与大儒而言,弟子均有入室弟子与普通弟子之分。

入室弟子不仅能时常得到与大儒私下交流、论经之机会。

例如古文经大儒、郑玄之师马融,只授课于入室弟子,然后再由入室弟子教授普通弟子。

郑玄昔日便是因此求学三年不得见马融一面。

也因此,郑玄授课,大多面向所有弟子。

他授课时往往大门敞开,其内弟子满座,门外窗外也都站满弟子,场景颇为壮观。

这一日,他从庐中出来,准备往书屋去。

时不时有弟子与他拱手行礼。

虽是初来求学,但当初田埂行师礼,他便成了郑玄的入室弟子。

孙乾此时也回了不其山,见到杨明后与他并肩而行。

一番交流,杨明得知孙乾此前是去东莱黄县救灾。

“如今东莱先起了疫,北海怕也难以幸免。”孙乾满是感慨。

东汉时尚无瘟疫一词,疫便是瘟疫。

因饿死的尸体无人处理,就如杨明初来北海时所见那般,便会起疫。

杨明闻言也是一阵唏嘘。

三国小冰河时期,这个前世他所研究过的内容。

它的伊始,还要追溯到王莽新政,那时气候开始转冷转干燥,暴雨开始集中,水灾、旱灾、雪灾、冰雹,接踵而至。

汉代以农耕为主,对频繁的天灾毫无抵抗之力,百姓无以为继,便接连爆发了赤眉、绿林起义。

到东汉建国,这样的气候仍未得到缓解,尤其是进入桓帝之后,情况比昔日王莽新政时更为恶劣。

他穿越那么多年,每年也是天灾不断。

天灾尚且如此,更别提有赵延之流的人祸,此时的百姓,最是困苦。

他们正说话间,前方忽然一阵吵闹。

两人循声走了过去。

人群之中,有一小孩正被一弟子拎着手。

周围弟子指指点点,他却一直低着头。

“何事喧哗?”孙乾开口问道。

孙乾也是入室弟子,且求学多年,颇有威望。

他这一开口,众人便安静下来,让出一条道来,马上也有弟子上前汇报。

原来是这小孩想从山口混入书院,被守在那里的弟子逮个正着。

“这黄口小儿屡教不改,每次夫子授课,他都来义舍混吃食。”弟子气愤道。

孙乾闻言教育道:“爱人者,人恒爱之,此为童子,与他吃食又如何?”

说完,他还不由叹了口气,当是又想到如今东莱之疫,不知有多少小孩像眼前童子一样。

书院自是无力救助更多人,但也不至于连一童子都不能救。

“他是胡人。”那弟子开口回道。

孙乾愣了一下,周围也是议论声再起。

“我并非来此混吃,我为求学而来!”就在这时,那小孩终于抬起头来,气鼓鼓地说道。

杨明看到此人时却愣了一下。

这不是那日张辽在巷子里救了的王胡?

那小孩蜷缩着身子,用双手死死护住脸部。

在不其山的第一天,杨明并没有开始学郑学,而是在一弟子的帮助下学习古文经。

郑学兼采古、今文经,自然需要通宵两家之学。

阅读扬名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