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架空历史 > 扬名

第三十六章 前路

  • 作者:肉末大茄子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05-02 11:58:18
  • 字数:5370

他好奇地上去把干草掀开,接着便看到了一片绿意盎然的麦苗,很是吃惊。

两个月前,他看到这些麦苗被冻坏了大半,以为都活不成了。

紫微星亮,有代表昌盛、兴盛之意。

他以为郑玄只是单纯想助他扬名,不曾想还有这么一事。

“生命之力量,比你我预想中都更为强大。”郑玄开口道。

“弟子不甚了解。”杨明如实回道。

“那日夜里我出庐中,望见紫微星大亮,翌日便有了你在雒阳诛杀王甫之事,我于是行了谶语。”郑玄接着说道。

杨明转头看着郑玄许久。

郑玄以物喻人,麦苗所代表的,应当是青州的老百姓。

蝗灾、瘟疫、饥荒,他们都不会被打倒。

可麦苗有郑玄知道为他们铺上干草,百姓又有谁为他们送上‘寒衣’呢?

事实上,在昨天事发后,作为预备动作,伏直已经第一时间全城禁严,除了不知情的流民,其他人都不得出去。

但这样的方式肯定不能长久,这也意味着,杨明回雒阳的日子要提前。

王修在和杨明聊完后就先回了营陵,收拾东西准备同杨明一起前往雒阳。

杨明决定采纳王修的建议,但并不代表赵延被他杀的消息会马上传往雒阳。

“你可知谶纬之学?”郑玄说着抓了一把干草垫在田埂上,然后坐了下来。

杨明也拿了一些垫坐在旁边。

杨明此时注意到田间已经铺上了一层干草。

知道杨明是来辞行,他停下了手中的事情,邀着杨明在书院到处走走。

不经意间,他们就走到了书院后面的田间。

杨明认同地点头。

“人也是如此。”郑玄接着说道。

他的思想再一次出现松动。

相面,谶纬,这些在未来被视为迷信的学说,并非完全是假的?或者仅仅只是巧合?

“勿曰一木,不可为林,日月交替,百姓将兴。”郑玄摸着长须把当日的谶语又说了一遍。

等停下手中动作后,他望着杨明道:“你所行之事于百姓而言皆是兴事。”

杨明闻言不自觉地看向了眼前的干草。

说起来他诛王甫,烧王庭,再到杀赵延,或许缘由各不相同,但就结果而言,确实像郑玄所说,于百姓皆有利。

所以郑玄为麦苗铺上干草,而他为百姓送去‘寒衣’吗?

这又是巧合?或者他的本性之中,本就有仁,只是他不自知?

杨明深吸了一口气,望着郑玄道:“夫子,王胡死了。”

郑玄闻言叹息一声,道:“他若成年,当为治郡之才。”

王胡努力,有天赋,拜师之后也好学,即便是普通弟子他也印象深刻。

“一月前我被困于不其县城,事后才知家中断粮,其兄与他人易人相食。”杨明说着手又不自觉地握拳。

他杀赵延,是因为赵延该死,可杀完之后他的情绪没有一点好转,因为即便杀了赵延,王胡也不会复活。

郑玄听到此处眼神一阵哀伤,经纶之才,却沦为他人腹中食物,这是何等的悲哀。

“最让我无法理解之处,是我质问其兄,长兄如父,其应当护他周全才是,他竟说王胡为胡人。”杨明说到此处神情仍有悲愤。

过了许久,他长呼了一口气,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一些。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此为《春秋左传·成公四年》篇中所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此为《礼记·乐记》所云。春秋时,秦、楚皆为异族,然秦时,已尽皆汉人,何为我族?何为异族?”郑玄开口问道。

郑玄这番话让杨明陷入深思。

《春秋左传》为古文经,《礼记》为今文经。

若以郑学来讲,秦以前,是非我族者,因其心必异,不能相容,但秦以后,始皇帝一统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华夏文明完成了最早的民族融合,求同存异,异族自然都成了我族。

只是秦始皇选择的是暴力之法,得国之后实行的也是以严酷著称的法家,六国的百姓并未真正归心,所以等到秦始皇一死,帝国便分崩离析,二世而亡。

然后是高祖刘邦一统华夏,汉的统治者吸取教训,开始重视思想教育,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中的礼、孝、忠等概念开始植入,外儒内法的治国之道开始。

再到汉武帝北驱匈奴,西抠氐羌,“汉”这个字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汉人以汉为荣,甚至异族也以模仿汉人之事为荣。

但是,当帝国达到鼎盛之后,对异族的态度又回到了过去。

用杨明那个时代的话来讲就是:你什么档次?敢跟我一样?

对周围的这些少数民族,汉人有着天然的民族优越感,然后把他们视作异族,低贱、下流,鄙视链的最底端。

那些所谓的融合、东迁、南迁,也不过是把对方当奴隶看待,当狗来用。

东汉一百多年的羌乱,根本原因不就是如此?

大多数人全然忘记了,再往前倒几百年,真正能被称为华夏的,也就黄河流域的一些部族而已。

历史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进程。

顺流而走,国家强盛;

逆流而行,国家消亡。

郑玄并未提出看法,但是他对杨明提出这样一问,已是一种回答,而且是集其毕生所学的回答。

郑玄,兼采古、今经文学,本质上不就是融合?

历史上不就是因为它所展现出的包容性,最后才能一统经学?

经为史,史照今。

杨明此时不得不再次感慨,郑玄大才。

而且作为一个穿越者,他此时很自然想到了另外一个华夏民族的代表,盛唐。

唐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历史之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无数异族以唐人身份而自豪,更以唐人身份去为之开疆拓土。

也许只有到了那样的时代,王胡的事情才会发生改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可师者并非全对,如何取舍,如何运用,子骞你心中自有定论,但愿有一日天下大同,再无王胡者。”看见杨明神色变化,郑玄开口道。

言罢,他起身,拱手行礼,转身离去。

杨明赶忙起身,回礼,然后望着郑玄的背影,心有所动。

除了他这个穿越者,就一定无人看得出这天下将大乱吗?

比如郑玄。

郑玄四十年游历求学,又能有几个人比他更了解这大汉的满目疮痍。

他之后的屡辟不仕,还自称无能,是不是也是知道大汉已非个人能力所能挽回?

这个问题或许不会有答案,但是此刻,杨明心中对前路更加坚定。

他之前想走的是争霸之路,但这条路的终点只是一统天下。

但现在,求同存异,心往盛唐,这成为了他真正要走的路。

虽然在这个时代,那或许会是一条无比艰难、荆棘满布的道路,但他也将为之奋斗终生。

望着郑玄方向,杨明躬身大拜。

杨明闻言若有所思。

而杨明,翌日带了两个护卫,离开之前最后一次上了不其山。

他到山上时,郑玄正在自己的庐中为《礼记》做注。

阅读扬名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