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架空历史 > 三国:乐善好施荀令君

第80章荀彧归乡王佐之才

  • 作者:典二楞子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06-12 15:27:36
  • 字数:6048

是否真这样认为,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讨董的功劳被你一个人拿了去,我们跟在盟主身后却寸功未建,就显得很呆。

“当世英雄还得看袁本初,公路兄还是意气用事了一些。”

“我看荀潇也是沽名钓誉之辈,且不说他讨董之功,唯独他收留难民,却是将我等陷入不仁之地。”

重要的是,眼看袁术也要被踢下拍桌,偌大的关东利益如何合理分配,不至于打起来,还是得袁绍主持公道。

不论他说什么,言外之意都是,小老弟还需多加油。

袁术自然不会给他机会,骂骂咧咧离去。

至此,关东牌桌上又少一人,袁绍更是确定了自己的核心地位。

对于这个能打,又有乐善好施小孟尝美名的荀潇,袁绍也是一直有招揽之心。

关键是,他还是我们士族自己人。

到时候再拿出看家本领,一番嘴遁,只说现在是为了稳住联军局势,并非刻意抹黑县君,再许以利益,不就平衡了么?

没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荀潇丢黑锅,而是袁绍为了独享四世三公名声,不择手段。

他也始终认为,如果叔父尚在,自己这个嫡子优势更大。

只是他现在处境有些尴尬,因为孙坚的关系,也因为刚才一番侮辱,没人在意他此刻的想法。

袁术越想越是心惊,袁绍若早知道董卓必迁怒联军,还接盟主之位,岂不是亲手害死叔父,狼子野心?

袁绍对自己控场的本事,极为自信。

所以,当袁术愤愤离去之时,袁绍做足了胜利者的姿态,一路送到了营帐门口,甚至还想拍拍袁术的肩膀勉励两句。

......

“只可惜曹操不听号令,那董贼定会以为盟军心虚,待他再出关怕是能毕其功于一役,就算救回天子也不是难事。”

“许县这兵屯的好,与酸枣互为掎角之势,我等不必出兵便立于不败之地,本初实在深得孙子精髓。”

从远了说,他是四世三公,在士族中有足够的号召力。从近处说,只要联军一日不解散,他就是盟主。

当然,袁绍要是只想为自己谋取利益,各路诸侯也不是傻子,定然不会答应。

“哈哈哈,据豫州传来消息,他收留的难民足足有二三十万,以许县之地,如何能养活流民?”

“别忘了我们的小孟尝有乐善好施的美名,说不定变戏法般就能弄来粮草。”

“可笑可笑,倒是跟曹操一般意气用事,难怪能够臭味相投。”

刚回营帐,袁绍又听到各路诸侯一阵恭维,心中极为舒适。

谁有不喜欢被夸赞,又是何等的夸赞才能配的上自己的英明神武。

而且他也认为荀潇是画蛇添足,出身顶级士族的荀氏,有小孟尝之美名已经足够,哪里用收留雒阳难民再去搏一个仁义的美名。

流民难救,袁绍知道,他也从未将寻常百姓放在眼里,不过是徒劳浪费粮草罢了。

至于诸公极尽谄媚,他亦是心如明镜,不过是讨好自己,以求在接下来多分些利益。

自洛阳往东,东至大海,北至幽州,难至荆州均可算是关东,利益足够大。

如今天子威严尽失,董卓又暂时困死在关中,偌大的地盘还不是谁握在手里就说了算?

刚好,袁绍从来看不上小打小闹。

莫说是关东,就算是整个天下,他也有雄心鲸吞!

董卓封的渤海太守不够,自封的车骑将军还是不够,他想要的从来没有改变。

也许并非一步之遥。

所以,赶走武力最强的公孙瓒,气走威胁最大的袁术之后,又见到荀潇偏隅一方,对豫州之外的地盘没有表示一丝兴趣和建议,袁导决定再来吧大的。

偷天换日!

因此在接下来的数日里,袁绍突然慢了下来,对于各诸侯想要瓜分关东的想法,他只是笑而不语。

若是争吵得激烈了些,便以盟主的身份居中调和,突出一个两头不得罪,事情自然定不下来。

想要的便是定不下来。

至此,袁绍掌控了主动,和诸公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而且在这个过程之中,他愈发发觉,要导如此巨作,好像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也不太够用。

如今天子在董卓手里,传国玉玺被孙坚带走,自己要掌控话语权就得另立新帝。

不愧是袁绍,没有不敢想,也从来不想小打小闹。

至此,关东之事悬而不决,联军接连蹉跎了数日。

率先发现问题的是冀州牧韩馥,他本来野心不大,于是提出了散伙。

你们宴会归宴会,特么吃的我的粮草!

至此,轰轰烈烈的反董联军,宣告破裂,各路诸侯除了暗骂袁绍一句优柔寡断之外,也无法多说。

毕竟,人家做足了姿态,想要一碗水端平。水平高大谁也挑不出毛病。

只是暗暗发力,准备回去之后招兵买马,地盘还是得自己打下来才行。

袁绍没有去渤海,只遣将再去渤海募兵,自己则带着主力驻扎在河内。

渤海毕竟太过偏僻,在接下来的大作之中无法精准微控。

这段时间跟王匡的眉来眼去开出了胜利的花朵,当然也是因为袁术南下,再无威胁。

王匡,当初在何进手下,是袁绍和袁术的同事。

联军在宣告破灭之前的几日,袁绍手下谋士集团也是有目共睹,自然也闻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一想到袁绍的大手笔,纷纷猜到了一些,于是整个谋士集团都沸腾了。

除了一个人——荀彧。

荀彧一直是汉臣,现在如此,将来亦是如此。

当年也是闻袁绍之名,前来投奔。

他去的比较晚,连宗族兄弟荀谌比他来的早,一样的是二人早已得到重用。

袁氏一族在汝南本就算世家大族,而袁家四世三公,门生遍布天下,袁绍又在守孝的三年里结识不少士人。

这时,他已经吸纳了不少名士,成分极其复杂,连袁术都感到焦虑,想通过谋夺孙坚的传国玉玺扭转局势。

因此荀彧在袁绍账内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这也不是说袁绍不知荀彧之能,而是他自己想要平衡各家士族,都无法做到一言堂。

荀彧忍了。

然而看过这几日,猜到袁绍下一步惊天之谋后,身为汉臣的荀彧感觉受到了侮辱。

在一个极为普通的一天里,无晴亦无语,荀彧换上了一身普通儒衫,选择悄悄离去。

他没有只会袁绍,因为无话可说,也没有告知颍川一派的同谋,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文若!文若!你要去哪?”

作为同宗报团取暖的荀谌,追了上来。

“文若,你.......你可是要去投奔荀潇?袁公如今势大,士族纷纷归附,天下诸侯莫能与之匹敌,你现在去投奔荀潇,实在不明智。”

他也看出了荀彧要走。

荀彧也知道所有道理,但是袁绍不扶汉,甚至想取而代之,便是荀彧不能容忍。

荀谌读懂了荀彧的眼神,竟然再说不出一句话相劝。

荀彧的眼神极其平静,无悲无喜,没有任何情绪,只有深深的失望二字。

荀彧执手行礼,恭敬不逾矩,然后转身离去,步伐不紧不慢。

荀谌目送他离去,心思复杂。

他不懂荀彧的志向,自然也想不明白,但是他也想再面对那样失望的眼神。

.......

“什么?兄长来了?”

“嗯……快请!”

许县,荀潇一连忙了数日,将城中大小事宜安排妥当,正想如何向士族开口要粮草,就听到了荀彧求见的消息。

游子终于归乡了么?

这个王佐之才,自家兄长,他当然不会放过,当年就属他和我关系,从未有过变化。

等不及来人通报,荀潇起身迎了出去。

而袁绍,对于诸公的恭维颇为受用,微微点头,脸带笑意。

一众诸侯,在听了袁绍一番“解释”,并配合着无奈叹息之后,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我便说荀潇这般耐得住气,待那华雄连斩数将才出手,原来本初早有预谋。”

阅读三国:乐善好施荀令君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