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耽美言情 > 各朝代观看现代建国,嬴政羡慕了

33、寒夜,寒夜,各自道路

  • 作者:第四年
  • 类型:耽美言情
  • 更新:07-03 01:49:54
  • 字数:9738

这个老父亲提着行李,背影忙碌的帮他们放着。

这次,是送两个孩子前往发国留学。

“好。”

“一起找路。”

陈乔年和陈延年攥着拳头。

陈延年和陈乔年伸手,紧紧拥抱着父亲。

这是从陈度秀革命后离家,导致堂哥受尽酷刑,爷爷奶奶无人送葬后,父子间第一次拥抱。

陈度秀闭上眼睛,深深叹息着,伸出手,同样拥抱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中华的新青年。

他等的,不就是这个时代,最后的希望吗?

他用半辈子摸索出来的道路,希望全都在这些年轻一辈的孩子身上。

可留下来意味着什么,他知道的。

各朝代文臣目睹金色榜单,那一横行的文字。

【1918年1月28日,沙俄革命家从流放中回国,组建属于自己政党军队】

【1918年3月5日,蒋光头接到孙先生电,赶赴羊城,他首次被起用】

——

陈度秀沉默了很久,终于点头。

他不知道接下来的时代是究竟的是怎样的,但他能感受到,这个时代,一定很惨烈。

陈度秀下车了。

陈度秀的两个孩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两个少年提着行李,看着人潮汹涌。

下一刻,一辆黄包车缓缓抵达。

“我们不走。”

“对,我们不走,我们也要做新一代青年,为中华前尽出力!”

一起为中华找到一条新的路。

——————

现在。

大秦。

秦始皇嬴政平静的看着车站拥抱的父子三人。

沧桑的面孔与年轻的面孔像是跨越了一个时代,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两个孩子,应该也会是新的一批继承者。”

“谭嗣同,孙先生,陈度秀,代代传承,到底谁主沉浮?”

另一边。

大明。

朱元璋也在看着,沉默着。

他脑海中,出现的是这个时代的大势。

复辟,军阀,革命...

思想,文学,政治......

异国,内乱。

这个时代的混乱,远比他开创大明的时候,更加腐烂。

“此国,当真千年未有之巨变也。”

——————

画面还在继续。

李大钊终于离开了京城。

江南。

他看着如今各省的状态,逐渐眉头皱起。

书房内,李大钊发现,无论是辫子兵的伪调和论,伪国家主义,还是梁启超改良主义,都能看到其中最本质的影子。

加入政治后,可以得出,这些矛盾最大的问题,在于西方民主制度和议会政治。

照搬西方国情下的制度,在中华是行不通的。

阳台下。

有中年人顶着辫子不肯丢弃,声称要等着他们的朝廷重新光复。

有军阀纵马而来,加征税银,甚至不惜直接动手伤人,抢夺民众。

路边的孩子跪在那里,懵懂的放着碗,牵着妹妹,手里只有攥的漆黑的馒头。

十一月十一日,冬天就要来了。

李大钊重新北上京城,放弃了朋友推荐他做官的机会。

这一刻,他目光明亮,意识到了。

只有思想启蒙和革命才是对的,这一次,他踏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李大钊回京城了,回到了他任教的北大。

如今,房间内,李大钊提出了自己得到的结果,思想启蒙加入革命。

但胡适却依旧态度坚决。

看着李大钊提出的论调,胡适眉头紧皱。

“政治问题属于权术交易,肮脏的游戏,和做学问有什么关系?”

李大钊仰起头,目光灼灼,坚持着观点。

“我们如果启蒙思想,脱离评论时事,那是空谈误国。”

两人目光对峙,针锋相对。

他们都知道,是一场关于在实践中摸索进步的争辩。

胡适显然并不同意李大钊的观点。

“北洋和南方两府对立,难道新青年也该议论两府是否要争斗?这还算是做学问吗?”

面对胡适提出的问题,李大钊摇头,想到了自己在江南看到的场景。

“中华需要找到方向和道路,这是需要讨论的。”

“我看了沙俄的十月革命,沙俄通过武装夺取,这就是一条新的道路。”

然而回应他的,只是胡适的一句换汤不换药。

这一次,李大钊没有退步。

“他们的革命纲领,和之前武装夺取不一样。”

陈度秀坐在一旁,看着两人争辩不休,没有说话,反倒是听到这里,选择了开口。

“我对沙俄的革命也很有兴趣。”

胡适的态度逐渐缓和。

中华想要走什么样的道路,什么样的道路适合当前的国情,已经不光是政治和学问之争了。

这是每一个中华人民需要思考的,也是这片土地的出路。

陈度秀点头,再次开口。

“不谈政治,只是代表不搞政治斗争,但文化思想启蒙,本质上也是属于政治范畴的一部分,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国人从旧思想中解放出来。”

胡适和李大钊两人也终于平息了争论。

这一刻,李大钊加入了新青年杂志,开始探索新的道路。

——

金榜盘点继续。

【这个时代的混乱,超过晚清,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前进,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画面出现。

如今,书房内。

周树人低头看报,攥着报纸的骨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如果一定要形容如今的中华,他能想到的,只有麻木愚昧,一盘散沙。

他在继续思索,究竟如何改变当前的局面。

他想到了钱玄同对他说过的那句话。

不是全无希望。

哪怕只有一点希望,他也要是继续。

绍行会馆补树书屋。

陈度秀,李大钊的,钱玄同,还有周作人都在。

谈到如今时局,周树人攥紧拳头。

“时代压抑腐烂,这些年,从首次革命,到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我看到的,是这个时代已经烂透了,无药可救!”

这一刻,他不是在高谈阔论,而是愤怒。

是的,周树人眼里的愤怒,只因为对这个时代的失望。

有人清醒,有人沉沦,清醒者独善其身,沉沦者......

他又想起了那些人血馒头。

得知这些人是来邀请自己作为新青年主笔的,他再次开口,毫不犹豫的批判新青年。

“第一,你们倡导白话文,自己却用半文言文,第二,推广白话文,却没有喜闻乐见之手段,第三,讨伐孔教三纲,却高谈阔论,空讲大道理,没用。”

但不可否认,这一刻,周树人心动了。

还有比新青年杂志,更好的唤醒麻木民众,救国的方法吗?

要救国,怎么能独善其身!

在陈度秀的邀请下,这一刻,周树人正式加入新青年,成为报刊主笔。

——————

这一刻。

大明。

这个时空的张居正,位高权重,一手笼罩了大明军政,夙兴夜寐,只为大明重振。

此刻,他看着金榜,疲惫的眼睛里忽然生出了羡慕。

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一群人也在谋求改变,新生。

尽管艰难至极,但他们,不孤独。

“真想加入他们。”

另一边。

三国。

蜀汉。

筹备北伐的诸葛亮看着画面,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恢弘时代。

腐朽和新生并存,黑暗与光芒交错。

他越来越期待,这样压抑到极致之后的人,会缔造出一个怎样难以想象的国。

“若是我也在那个时代,一定会加入你们。”

——————

金榜画面继续。

这一次,民国画面上,难得没有出现那些凄凉。

过春节了。

大雪里,偶尔会响起爆竹的声音,虽然只是零星,但仍是给人带来一丝心里上生机勃发的慰藉。

面对朋友一起过年的招呼,李大钊带着赵世炎,摇了摇头。

“我们要去其他地方过春节。”

那一刻,他的目光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激动。

他之前看的那些沙俄革命,有头绪了。

他必须要去实践。

京城,长辛店工棚。

留着大胡子,穿着长衫的身影,和穿着短打,满是补丁的身影坐在一起。

名叫葛树贵的工人剁了猪肉包饺子,招待这些读书人。

这都是贵客,他还没见过不嫌弃自己这些人的读书人呢。

其他不少工人也在。

听到这些工人感叹,穷人过不上好日子,李大钊笑了。

“咱们这些工人怎么过不上好日子,大伙知道一个得国人大胡子吗?”

“他有一个观点,工人阶层是社会的领头羊,工人阶层带领的文明才是世界最先进的。”

“沙俄就有个人,根据这个观点,先推翻了沙俄封建统治,又推翻了资产阶层统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层带领的国家,以工人,农民,士兵为代表的国家。”

“而且成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不参加世界大战,第二件事,则是土地归百姓自己。”

“你们想想,土地归咱们了,过好日子还是个难事吗?”

坐在一边的工人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

“百姓当家作主?以后是百姓当家做主了?”

葛树贵眼里也有了激动,满是皱纹的脸有些发抖,看了一眼桌上的饺子。

“咱中华有没有那个大胡子,有,咱找他去。”

李大钊摆手:“大伙别着急,现在,一群人正在找他的路上。”

一旁葛树贵家的小姑娘笑着:“你就是那个大胡子。”

李大钊和赵世炎也笑了。

这一刻,赵世炎看着李大钊先生。

穿着长衫的他,和这些工人坐在一起,完全融入了他们。

全然不像是曾经那个在辫子兵复辟的时候,冲上街头咆哮游行的斗士。

他像是圣人般纯粹。

——————

彼时。

北宋。

太祖赵匡胤背负双手叹息着,没有说话。

太艰难了,一个国的道路,哪怕只是一次试验,也艰难无比。

大明。

朱元璋同样看着,看着里面的理论。

西方制度海外也有成功的,可那不是中华的路。

这次所谓的沙俄的革命道路,会是正确的吗?

另一边。

大唐。

长孙无忌看着李大钊,即便是和那些身份远不如他,甚至不识字的百姓,都能谈论这些道理吗?

这一刻,长孙无忌目光深邃,想到了一个词。

坐而论道。

“此人有古士之风范,了不得。”

“当真是大世之英才。”

——————

而彼时。

金榜盘点还在继续。

【1918年8月19日,诗人李叔同出家,法号弘一,海外川崎,陈望道即将毕业,正在筹备返回中华】

画面展开。

这一年的新春,街道上,有人蜷缩着面色发紫,有人醉生梦死,权势滔天。

有人一心皈依佛门,有人决定跨海归国。

雪很大,被寒风裹挟着落在脸上,带着撕裂的疼痛。

作为尚海最著名的风流名士李叔同,空着手,一步步踩着大雪。

他想到了之前,乐石社好友夏丏尊向自己推荐,关于断食带来的身心修养,于是那一年冬天,自己去了寺庙断食,的确感受到了不同。

那是在这个时代难以想象的宁静。

当看到寺庙的那一刻,这位写下送别的诗人闭上双眼,双手合十,低声诵念着。

李叔同皈依佛门了。

寺庙门外的大雪越来越大,覆盖了这片青山。

他仿佛像是几千年的圣人-老子一样,对人间关闭了门。

——

画面再次转动。

这一次,是海外,川崎。

学校里,26岁的海外一名毫不起眼留学生,他叫陈望道正在翻译着面前的书籍。

他正在翻译从海外传来的资料。

那是沙俄革命的理论思想。

他想翻译给国内看!

只是越是翻译,陈望道就越是激动。

房间里,孤灯一盏,年轻的身影攥紧了拳头,目光中满是希望。

“无产阶层,工人,农民,士兵,这条路,适合中华吗?”

他不知道,但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国试试。

彼时,他抬起手,看着一旁的杂志,满是期待。

《新青年》

这是1918年的寒夜。

格外冷。

端午看书大优惠!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6月22日到6月24日)

看着两个真正的中华年轻一辈,陈度秀神情复杂。

【1917年9月20日,蒋光头寄给孙先生对北军作战计划,同年10月,再寄作战计划,引起孙先生重视,第一次走到舞台】

金榜上,盘点继续,这次是画面。

阅读各朝代观看现代建国,嬴政羡慕了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