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短篇文学 > 八十年代红土地上的春天

第41章 捧铁饭碗的人

  • 作者:宾汉
  • 类型:短篇文学
  • 更新:04-21 02:22:38
  • 字数:3204

田块里有手扶拖拉机在打田,等待插上第二季秧苗。

一些稻谷收割早一点的田块,也插上了秧苗。

庄稼人的想法很单纯,只要有来吃,能够吃饱就行了,他们的想法就是那么简单!

远处的山坡和丘陵上,也种植有面积不少的玉米和高粱。

这些刚插下去的秧苗,还歪歪斜斜地扎在水田里。

进入八十年代,特别是实行了承包责任制以后,人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劳动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在这里居住的人,占据着优越的水利条件。只要能够及时地把种子播种下去,一到收获季节,那就是旱涝保收,颗粒归仓。农民辛勤耕耘几个月下来,养活一家人的口粮便有了保障。

不得不说,这是修建了锦钿水库后,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让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保证。

由于这里的水源条件好,村庄和居民的房屋也多了起来。

村庄的规模比较大,有几十户的村庄,也有几百户,或者更大的。

从村庄的规模和居住人口就可以看得出,这里是适合居住的地方。同时,从村庄房子建筑的结构和材料来看,这里的房子也有不少用青砖来建造的。www.oaksh.cn 热血小说网

一眼看去,可以看到前面七八公里远的地方。

这里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同时,它也是当地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和“大粮仓”。

班车顺着水库的下游方向驶去。

班车驶过锦钿水库发电厂后,公路前面的视野开始变得宽阔起来。

从这些侧面也反映出,这里经济发展状况比山区那里还是要好一些的。

社会发展就是这样,有时候,光靠人的努力还是不够的。自然条件好的话,你就不用那么忙忙碌碌地去耕田种地。

公路两旁种植的稻田都已经收割完毕。

有了锦钿水库充足水源的灌溉,这里的水田和莲藕塘也变得多了起来。

这里的水稻成熟得比较早,刚放暑假不久,也有学生在田里做父母的小帮手。

秧苗叶子有点黄焉焉的,一看就知道是才插下去没多久。

等到它们“返青”,也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

七月份,正是高温多雨季节的开始。这个时节,也是各种作物开始拔节长高的时候。

它们如同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只要肥水充足,那么,它的长势就是一天一个样。

到了秋天,当种下的作物叶子枯黄时,就表示它们已经成熟了。

因为这里的气候温和,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之外。再就是,这里的水源充足,在冬季水田闲置时,还可以种植上蔬菜。

……

班车到达县城汽车站时,已经是下午的五点多钟了。

杨辰跟在爷爷的后面,并提醒着他,下车要慢一些。

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脚关节都有些麻痹了。人要站起来稍微活动一下,走动的时候才不容易摔倒。

杨辰对爷爷的安全还是很上心和特别在意的。

“爷爷,等下要去哪里啊?”

“你跟着我后面走就是了,我们现在去河边的码头那里乘船过河。”

爷爷说,从下车的车站到港运站码头有差不多三公里的路程,走路要半个小时这样。

下车后,爷爷就把他身上的行李又恢复成担子的原样。

把行李物品放在担子两端用肩膀挑着,他一直都是习惯这样做。

杨辰则背着他读书时用的那个旧挎包。

挎包里装有换洗的衣服,今晚得空的话,就抓紧时间把这些衣裤漂洗一下。

两人走在通往港运站的道路上。

这里的街道比起杨辰那里的县城要大上好几倍。

街上的楼房和低矮的民居也多,呈现出一种小都市般的热闹景象。

怎么说,人家这里也是人口大县,可以用人口稠密来形容。

要不然,爷爷他们祖上那几代人,也不会从这里迁移到桐乡玛村的老家那里去居住了。

农耕年代,人口稠密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公路两旁的田地里,还种植有为数不少的黄豆、淮山、木薯、生姜、萝卜等农作物。

下午的太阳,从车头的方向照进车厢里,让人觉得刺眼。

这也说明,往县城的方向,是在锦钿水库位置的西南方。

阅读八十年代红土地上的春天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