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短篇文学 > 中国哲学史

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1

  • 作者:郑红峰
  • 类型:短篇文学
  • 更新:07-03 19:23:03
  • 字数:5066

二、裴的“崇有论”

裴是魏晋时期较为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是由于他能在唯物主义的路线上反对了唯心主义“贵无”论所提出的一些唯心主义观点,而不是说他的哲学思想已经战胜了当时的唯心主义,因为要战胜当时的唯心主义,对裴来说,除有上述阶级的局限性外,还有他当时认识上的局限性。裴的“崇有”论是针对王弼等玄学唯心主义“贵无”论提出来的。

王弼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无”是世界的本体,而“有”只是“无”的表现。裴首先反对在现实世界之外另有一个什么本体。他认为,“有”之所以发生,并非另外有一个东西使它成为“有”,而是它“自生”、“自有”的,即所谓“始生者,自生也”。“有”是说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事物都是有形有象的,所以,有形有象也就是事物的本体。他说“形象著分,有生之体也”,又说“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这也就是说,没有了具体的形象,也就无所谓“有”的生存了。因此,裴明确指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否定了“有生于无”的唯心主义观点。

总之,裴在这里说明了,作为世界根本的“道”,就是万有自身,“道”无非是指万有的总和,离开万有也就没有“道”。这也就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否定了王弼“以无为本”的观点。

一、对“贵无论”的批判

西晋时期,门阀世族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但同时却加深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而士族内部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的斗争也十分尖锐。门阀世族是一个十分腐朽的阶层,当时一些大士族都是肥田万顷,奴婢成群,过着极端奢侈、豪华的腐化生活,但是在表面上他们又都装出一副对物质十分淡薄和清高的样子,高唱“无为”、“无欲”的调子。

裴在《崇有论》中指出那些崇尚虚无的人,轻视治理世事的职责,看不起事功业绩,把脱离实际看成是高超;当官的不亲自处理政事,还把这叫做高雅;**不羁、不讲廉耻,却说是旷达,等等。这样一来,上下秩序、贵贱等级都会搞乱。

裴(267—300年),字逸民。西晋裴秀之子,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他曾任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尚书左仆射之职。他反对王弼、何晏的贵无论,提出崇有论,认为万有的整体是最根本的“道”,万有不是由“无”产生的,而是“自生”的,“自生而必体有”。他还认为万物生化有其规律。从“崇有论”出发,他重视现实存在的事物,不满轻视事功的放达风气,力图论证封建等级制的合理性。裴的思想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崇有派领袖。著有《崇有论》。

从这一观点出发,裴还驳斥了王弼“以无为心”的说教。他认为:“心非事也,而制事必由于心,然不可制事以非事,谓心为无也。”这是说,人的思想活动当然不是事物本身,但做成一件事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思想活动的,也就是说,是要“用心”的。因此,绝不能认为“心”是“无为”的。总之,裴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阐明了世界上唯一存在着的就是“有”,即个体事物,具体的“有”都是有条件的,是互相依靠的,但却不需要一个“无”的本体支持它们这样一些素朴的唯物主义观点。这是裴的《崇有论》对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发展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在王弼看来,个体事物总有其局限性,不能自存,万有必须以“无”为其本体,才能存在。所以,“无”是“有”的全体的本体,整个万有都以“无”为自己存在的根据。裴在《崇有论》中驳斥了这种观点,他说:“总混群本,宗极之道也。”

从裴的整个思想看,这句话的意思是:整个万有本身就是最根本的“道”,也就是说,他把宇宙的全体看成就是由万物本身所构成的。关于全体和部分的关系,裴认为,虽然世界是一个整体,都是“有”,但在这个整体中间,由于每个具体的东西都是有形有象的,因此可以分成若干种类,即“方以族异,庶类之品也”。他得出结论说:“济有者皆有也。”不是“无”济“有”,而是“有”济“有”。

不仅如此,裴进一步对“无”也作了解释。他说:“生以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这是说,“有”的存在就是其本体,所以“无”只不过是“有”的一种消失了的状况。这个观点排斥了“无”的绝对性、永恒性、至上性,从根本上否定了王弼等“以无为本”的观点。

王弼的唯心主义本体论,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万有都有质的规定性,能温则不能凉,而且温自身也不能为温,而“皆有其母”,就是说,必须有一个不温不凉的东西作为万有的本体,万有也才能共存。裴用万有互相支持的观点,驳斥了王弼的这种理论。他认为,每一个具体的事物都是全体的一部分,都有其规定性,因此不能“自足”,而需要依靠别的东西作为其存在的条件。他说:“夫品而为族,则所禀者偏,偏无自足,故凭乎外资。”“资”就是依靠的意思,也就是“条件”的意思。裴还进一步指出:“有之所须,所谓资也。资有攸合,所谓宜也。择乎其宜,所谓情也。”

这是说,事物的存在要依靠条件,条件适合于某一事物的存在,对于某一事物来说就叫做“宜”,事物选择其适合存在的条件,就叫合乎实际,也就是说,每个事物的存在,总是同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的,万物之间互相资助,互相依靠,就是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根据。这里裴以个体事物互为存在的条件来说明个体事物存在的原因,而不是从事物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原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另外,一些在政治斗争中失意的士大夫也以标榜崇尚虚无,以逃避现实的复杂政治斗争。因此,魏正始年间发展起来的玄学唯心主义到西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其流弊以致不务政事、不遵礼教,造成一种“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的社会风气。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裴从维护封建名教,反对政治上的“无为”出发批判玄学“贵无”论,进而对其唯心主义理论也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他的唯物主义理论。比裴略早一些,有代表庶族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杨泉,对玄学唯心主义也在理论上进行过一定的批判。他认为,这种状况都是由“贵无”、“贱有”,提倡“无为”的理论造成的。所以他说:“贱有则必外形,外形则必遗制,遗制则必忽防,忽防则必忘礼。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矣。”他集中批判了“无为”的说教,认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无为”,“无为”对治理群生,维护名教,没有任何益处。

阅读中国哲学史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