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短篇文学 > 《孝经

第43章 孝无始末 终身奉行

  • 作者:钟茂森
  • 类型:短篇文学
  • 更新:07-03 22:25:33
  • 字数:3652

邢昺注解得很好,点得很妙。因为孝之始和终,不是只在年龄次序上来讲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虽然是孝之始,可是你一直做到“阖棺乃止”,就是棺材盖合上了,人去世了才能停止。即孝之始,不是小孩子才做,而是要终身奉行,一直贯彻到生命终结。立身行道虽然叫孝之终,可是“弱冠须明经”,弱冠是不到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就戴帽子,表示长成人了,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了。人家叫你的字,不叫你的名,把你当作成人看待了。弱冠是不成人,是还没有成年的青少年,就要学习立身行道,要明白这些圣训、圣人的教诲,就要开始立志做圣做贤。所以这里虽然讲的始和终,这只是表面上看有先后,保全身:不敢毁身这是先,立身行道这是后,虽有所谓的先后,可是先和后是互相融通的,所以“非谓不敢毁伤唯在于始”。不敢毁伤身体,不是说只在于开始的阶段,而是终身都要奉行;立身行道不仅在于终,在于最后,不是说盖棺定论那个时候,是从小就要学习立身行道。这是给我们显明不敢毁伤和立身行道,从结束到开始,从始至终,两行无殆。始和终这两条都要一生奉行,不可以懈怠。在次序上讲虽然有先后,可是在事理上,没有所谓的始和终。

五、行孝尽忠一体一心

经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邢昺《正义》的注解:“夫不敢毁伤,阖棺乃止,立身行道,弱冠须明经。虽言其始终,此略示有先后,非谓不敢毁伤唯在于始,立身独在于终也。明不敢毁伤,立身行道,从始至末,两行无怠。此于次有先后,非于事理有终始也。”

即作为人子,首先要能全其身而后才能行其道。这是讲做到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才能立身行道。行道的人要先能事亲,先是孝顺父母、奉事双亲,然后才能够谈立其身。因为孝是德之本也,要立身立德首先得做个孝子。对父母都不孝何谈立身,何谈立德?真正希望有志于治国平天下的人,从哪里做起?从尽孝开始,所谓“前言立身,末示其迹”。前面说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修学的次第。修学的相是有层次的,有始,始于事亲;所以其迹就是表现在行事上,要知道有这个次第。“始者在于内事其亲也”,从家庭内部开始,对父母尽孝。孝心养成以后,“中者在于出事其主”,这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这个主就是领导,古代是君为主,现在是民为主。所以出事其主就是为人民服务。他能够对父母全心全意的尽孝,自然对人民也能全心全意的服务,忠和孝是一个心,它不是两个心。一个有了,另外一个自然有,这是一体的两面。同一个心,一个是对父母,一个是对国家人民,忠孝两全,皆备就是两全,才能做到扬名荣亲,这叫终于立身。

在四千多年前是禅让制,没有帝位的沿袭,当时选拔国家领导人也是用孝。像尧王选舜王,就是看什么?舜王的大孝。禅让制度不是世袭的,不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孩子,这点跟现在民主制度相似。现在是选举制,像选举总统、国家主席等等,选举国家领导人,什么标准最好?还是要用古人的标准。一个是孝,一个是廉。真正的大孝子,他必定能够以孝治天下,必定能够让社会和谐。忠孝能够两全了,才能够所谓的扬名荣亲,故曰“终于立身”。古人这种尽孝的观念就是在家里孝敬双亲,出外有机会为国家服务时,他必定是移孝作忠而能够扬名荣亲,这是立身。

邢昺《正义》:“夫为人子者,先能全身而后能行其道也。夫行道者,谓先能事亲而后能立其身。前言立身,末示其迹。其迹,始者在于内事其亲也;中者在于出事其主;忠孝皆备,扬名荣亲,是终于立身。”

这是孔老夫子为曾参继续说明孝道的含义。怎样去行孝?讲到三个层次。“事亲”,就是奉事父母;“事君”,就是为国家服务;“立身”就是立身扬名,成就圣贤之道。

唐玄宗的《御注》:“言行孝以事亲为始,事君为中。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亲,故曰终于立身也。”是讲孝道从奉事父母开始,在家里要养成这颗孝心。君是领导的意思,孝心养成以后到了工作岗位,对领导负责任叫事君。古代是君主制度,君也代表国家,所以事君也就是服务祖国人民,这是尽忠。要知道忠和孝是一个心,能尽孝的人自然能尽忠。为什么?因为孝和忠不是两个心,它是同一个心,只是一个在家庭里,一个是在工作岗位上。所以古人选拔人才,用两个标准,一个是孝,一个是廉。孝就是孝敬父母,廉就是清廉、不奢侈,就是八荣八耻里面讲的“以骄奢淫逸为耻”。清正廉明,他又有孝心,这种人一定要请他出来做官,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他必定能够尽忠。所以古人是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很有道理。

阅读《孝经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