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短篇文学 > 中华上下五千年

第245章 罗贯中敷演三国史

  • 作者:向阳
  • 类型:短篇文学
  • 更新:07-03 23:01:54
  • 字数:4988

到如今,一代风流才子罗贯中虽然已逝去五、六百年,可是,他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里所塑造的诸葛亮、曹操、关羽等人物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目中。

罗贯中搀扶着施耐庵走出白驹场。施耐庵道:“我们就到前面那道低矮的山梁上转一转!”罗贯中半开玩笑地说:“老师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路上,施耐庵首先问道:“有这样一把古琴,它的原料为根植洞庭湖畔、傲立风雨之中的梓木,生长于龙门山巅、几经生死考验的桐树,它又经技艺高超的工匠精心制作而成。你说,它的音质如何?”罗贯中答道:“优美。”施耐庵接着说:“老夫希望你制作出这样的古琴。”罗贯中道;“老师是在暗暗要求我,深入开掘历史题材,精心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一部足以流传百世的长篇历史小说。”施耐庵大笑道:“好个机灵鬼!”接着,他语重心长地说:“贯中啊!在我的成百上千的弟子中,唯有你和我一样,在创作小说。”罗贯中道:“历代的人们认为:凡是小说,均为浅薄琐屑的言论,属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类的东西。唐、宋、元以来,诗、词、曲等作品大量涌现,写小说的人却很少。老师勇于向传统观念挑战,锐意破除陈规陋习,埋头创作长篇小说,其功绩将超越前代英才。老师所写的部分《水浒传》手稿,我已拜读多遍,我相信,老师一旦创作完《水浒传》,它一经问世,必将震撼千百万读者的心。小说的价值,也就由此被人们真正发现。基于这种认识,我便一步一趋地跟在老师的后面,创作长篇小说!”施耐庵再次大笑道:“贯中啊!你总是振振有词!”

师徒二人翻上那道低矮的山梁,但见女萝草披覆四野,它们有的爬到树枝上,有的缠在别的植物上。在暮霭的笼罩下,它们那半绿半黄的皮肤更加引人注目。风吹过来,它们拳曲起身子,风吹过去,它们又伸直脊梁。施耐庵指着一片女萝草道:“这种草最没有个性,这一点也最不足以取法!一个有个性的人,只有鸣钟巨雷才能叩开他的心扉,只有光风霁月才能比拟他的胸襟、怀抱。个性不鲜明的人,写不出好作品!”罗贯中道:“我一定记住老师的教导,努力做一个有个性的人!”

星星开始眨眼,月亮露出笑脸。师徒俩仍站在山梁上。罗贯中借助星、月微淡的光,望了望老师那苍白的脸庞,然后,轻声地问道:“老师,您觉得岁月过得快吗?”施耐庵说道:“我觉得岁月过得太快了!我活在世上的时间不会太长了!”他停顿了一下,又说道:“你刚才说,要向我打听一下创作《水浒传》的情况,《水浒传》的创作已进入尾声。我一旦死去,你一定替我把它修订好,让它及早问世!”罗贯中道:“祝您老人家健康长寿!”他也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我从明日开始,就帮你整理手稿!”施耐庵道;“不,你现在不能间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创作!”说罢,他叫罗贯中重新搀扶着他,二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下山梁。

一场春雨洒落大地,残留在空中的乌云还遮蔽着偏西的太阳。罗贯中来到老师施耐庵的家门口,一眼便看见老师站在庭院里,正对着那丛竹子出神。他蹑手蹑脚地走过来道:“老师如此聚精会神地观赏竹子,其中必有深意在!”施耐庵转过头来一看,弟子罗贯中已站在他的跟前。他笑着对罗贯中说:“还是那样顽皮,快进屋里!”罗贯中道:“弟子就在外面陪着老师观竹,岂不别有一番情趣?”施耐庵捋了捋飘在胸前的胡须说:“我非常喜欢这丛竹子,它们美化了我的庭院。在教书、写作之余,我总要观赏它们一番。”他又用手指着那些大大小小的竹子道:“贯中,你看,竹芽伸出头,笋壳垂着手,嫩叶张开嘴,柔枝抬起腿,竹竿伸直腰,短促的竹节,挺拔有力。”罗贯中道:“这丛竹子在老师心目中美极了,他一定能启发您的创作灵感!”他刚说完,一阵微风吹来,水珠从竹树上滚落下来,滴滴嗒嗒地响成一片。施耐庵道:“听到这种声音,我就象听到梁山好汉向敌营冲去的脚步声!”他的话音未落,天空的云彩飘散,夕阳照射下来,竹树在地面投下花花点点的影子。他接着说:“看到这竹影,我就象看到了梁山泊那深邃幽远的样态一般!”罗贯中道:“这丛竹子难得生长在老师的庭院里,它们也好象不愿夹在池边岸旁的杂树中间!”施耐庵仰天大笑道:“贯中的话总带几分幽默的色彩!”他止住笑声,又非常认真地说:“我想,贯中无事不登门,此番来这里,必有话要对老夫讲!”罗贯中道:“今日来老师这里,一来打听一下老师创作《水浒传》的情况,二来要告诉老师,我已开始动笔写作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施耐庵听了,高兴地说:“我们到外边去,边走边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话短说。罗贯中将老师的遗著《水浒传》修订完毕,交给出版商刊刻、发行之后,继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经过多年的惨淡经营,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

罗贯中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等书提供的历史事实,并参考历代有关的文学作品,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重点叙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之间互相争斗的故事,全面铺写了魏、蜀、吴三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就在这年秋天,施耐庵与世长辞。

广阔的平野上,布满枯黄的秋草。罗贯中驾车来到施耐庵的坟墓旁,望着那尚新的坟土,不觉潸然泪下。他按着车上的手伏板,略微俯下身,礼拜老师的亡灵。然后,他默默地站立着,陷入一片沉思之中。他由汉代的扬雄闭门著《太玄》、《法言》的旧闻,联想到老师生前呕心沥血地撰写《水浒传》的情景。由汉代的董仲舒因专心致志地读书、讲学,竟多年不窥看宅旁的园田的逸事,联想到老师生前在烟霞缭绕的乡间开辟教学场所的举措。由晋代的王猛曾在桓温面前高谈阔论的传说,联想到老师生前在大庭广众之下,滔滔不绝地演讲的场面。他竟然对着老师的坟墓大声道:“您与先贤完全可以并驾齐驱!”他又在心里默默地念道:“尊敬的老师,您的学术造诣极高,您的才华横溢,从前,我不停地向您请教。如今,您为何非辞别这个白日普照的世界,长眠于黑暗的地下,使我再也不能耳闻目睹您的音容笑貌!”良久,黄昏来临,衰飒的秋风从树梢上吹过,野雀在灌木丛中乱蹦乱跳。罗贯中再次对着老师的坟墓大声道;“老师!您放心吧!我很快会把您的伟大著作整理出来,让它及早远播四海!”

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