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架空历史 > 乾隆四十八年

第四百九十一章 战俘太多了

  • 作者:一万只熊猫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02-29 22:53:11
  • 字数:10756

从一年前开始,原顿河哥萨克骑兵、三十五岁的克鲁托格罗夫正式改名为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普加乔夫,身份是叶梅利扬.伊万诺维奇.普加乔夫遗留在民间的大儿子。

事实上,普加乔夫的长子特罗菲姆还活在人世,今年25岁。跟东亚国家对谋反者全家斩尽杀绝不同,由于没有参加暴乱,俄国参政院在十五年前对普加乔夫的家眷不予起诉。

不过,当北海军的医护兵们使用着与这个时代有很大不同的医疗器械,并通过使用抗生素为伤员消除感染时,迅速就引起了几名俄军军医和其他俘虏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聚拢到临时的手术帐篷外围观。

彼得洛维奇.鲁达科夫是阿斯特拉罕掷弹兵团的一名步兵,他在8月29日的那场会战里,被一发流弹打中了腹部。当昏迷中的他被抬进帐篷时,负责救治的北海军军医迅速用剪开了已经被血和不知名物质染的又黑又黄的军服和亚麻布绷带,露出了已经开始发炎红肿的伤口。

不过叶卡捷琳娜二世显然不会原谅他们,目前特罗菲姆和他的两个妹妹,以及普加乔夫的两个老婆被关押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凯克斯戈尔姆城堡,并严格限制行动自由。

所有的战俘从被俘初期到后期,都要经历一个震惊、屈辱、逃脱、抗争、适应、回归、担心等一系列的认知调整过程。如何更快打消他们的屈辱感,避免发生群体反抗,对北海军是一件极为迫切的事。

赵新的做法就是救治重伤员,而且是在俘虏们的众目睽睽之下。

对北海军的医护兵来说,六年来的历次战争为他们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的伤情病例。一些早期的医护兵现在都成了北海镇各地医院或是医疗站的骨干,对于紧急伤情的处理都很到位。洪涛曾说过,战场才是外科医生们最好的“学校”。

因为俄军俘虏中有大批的伤员,所以北海军各连的医护兵首先对这些人的伤势进行分类,那些暂时不需要救治的,先搭乘不多的马车转移;至于断胳膊断腿,乃至生命垂危的,就只能先进行抢救。

赵新之所以这么做,倒不是可怜敌人,而是一旦伤兵出现大批死亡,很可能会造成疾病蔓延,乃至影响到己方士兵。

自古以来,受伤感染其实并不是造成伤兵大规模死亡的元凶,传染病才是。在现代军事医疗取得长足发展之前,痢疾、疟疾、伤寒和肺炎都是战场上最常见的传染病,甚至还有天花。

不过令北海军出乎意料的是,济马失陷的消息经过一夜发酵已经在俄军内部迅速传开。相比那些能迅速转移的骑兵,负责殿后的俄军步兵在看到北海军的装甲车逼进后,稍加犹豫便放弃了抵抗,派人过来联系投降事宜。

面对着遭受两面夹击的战场态势,以及即将进入冬季的西伯利亚荒野,惊慌失措的俄军已经明白,投降才是目前唯一的出路。

对东方人来说,在战场上被俘是件很耻辱的事,有些人宁可战死也不愿当俘虏。然而对西方人来说,打不过跑不掉肯定要投降,只要不当叛徒,没人会因此鄙视或者惩罚自己。

1790年9月1日,因为抓获的战俘太多,赵新上午只派出了由十辆装甲车和两个步兵营组成的小规模攻击部队,以便对溃逃的俄军起到威慑效果。

战俘的管理是门学问,并不是说把敌军抓起来一关就完事。不管是优待也好,改造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瓦解敌人的士气,使其放弃反抗。某些人天真的以为采用大规模屠杀或是残酷虐待就能震慑俘虏,无论古今都是极为不可取的。除了能激发强烈的仇恨和大规模的反抗外,什么都得不到。

道理很简单,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能做初一,别人总有一天会做十五。

与此同时,坐镇雅克萨战俘管理营的吴思宇在8月28日就接到了赵新的消息,已经派出了一队人马,眼下正在赶来的路上。为了测试一下未来“哥萨克王国”骨干分子,同行的还有亚历山大.普加乔夫和他一千五百名忠心耿耿的手下。

接到电报的张敬轩被上面的战俘人数吓了一跳,心知又是一场大胜。他现在对赵新已经没有任何对抗的念头,于是急忙召唤市政府秘书马尔科维奇,让其在城内马上发布通告,以每天两枚北海银元的工钱,招募木匠、石匠、铁匠等壮劳力,迅速赶往乌索利耶,向担负后备任务的北海军六团报到。

别忘了,西伯利亚的很多城镇的前身就是监狱,所以城内的定居者们对建造监狱非常熟悉。

历史上这一家人历经七代沙皇,终生都未获得特赦。据说,普加乔夫的儿子一直活到了126岁,直到1901年才去世。

视线转回库图利克村。

这年月欧洲各国的军医们对伤口的局部治疗,一般是用酒和铅水;前者用来杀菌清创,后者是一种抗炎剂。当然了,在本时代像什么硫酸、醋、生石灰、松节油、食盐、芥末、奶油、黄油、橄榄油等,都会用于伤口处理。而像止血带、用废布制成的胶带卷、海绵等,也都是野战医院的主要医疗“设备”。

俄军跟北海军打了这两天下来,伤员极多,不是被子弹打中,就是被弹片击伤,只要没死还能来得及处理的,不是锯胳膊就是锯腿。至于那些躯干中弹的,当然不能一刀两段了,所以就只能进行简单的伤口处理,然后等死。

虽然血管结扎术早在十六世纪就被法国外科医生发明,但实际上直到十九世纪早期,战场救治最常用的止血手段依然是沸油和烙铁,贵族出身的军官们才有资格享受在创口上抹上一层厚厚的动物脂肪或是蜂蜜的待遇。之所以要这么做,一是没时间做创口缝合,其次就是为了速度。

至于那些被截肢的,也往往会因为灼烧破坏了创口附近可用于覆盖伤口的皮瓣,导致坏疽、破伤风和丹毒感染。

此时帐篷外负责抬伤员的俄军俘虏们都在低声议论,而负责看管他们的士兵也好,军医也好,根本听不懂这些人在说什么。

“上帝保佑。可怜的彼得洛维奇,他恐怕熬不过去了。”

“是啊,他是腹部中弹,火药的毒性恐怕就要到脑子了。”

“您说说看,厄斯金医生,彼得洛维奇还有救吗?”

被称作厄斯金医生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此刻他一言不发,紧锁眉头,脸上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

首先引起他好奇的,是帐篷内的医生们都穿着件浅蓝色的外套和帽子,脸上还戴着相同颜色的口罩,同时手上都戴着副极薄的、似乎是用橡胶做的手套。

接下来,令他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北海军的军医首先用一把外形奇怪的钳子,夹着块雪白的棉花,然后沾了些不知名的透明液体,在彼得洛维奇的伤口周边进行擦拭。

“酒?”厄斯金医生很快就否定了他的想法,因为他没有闻到一丝酒的味道。紧接着,他看到那位中国人医生用一个装着些许液体、带有一根细针的透明管子,在伤口周边轻轻扎了进去。

“上帝啊!那个中国人为什么用针扎可怜的彼得洛维奇啊?!”

“这下可遭罪了,昨天挨了一枪,今天还要被扎一针。”

听到俄军俘虏们的声音越来越大,帐篷里的北海军军医突然说了一声“闭嘴”,似乎是心有灵犀一般,俘虏们马上就不说话了。

紧接着,最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只见一名军医拿起早已准备好的手术刀,对着彼得洛维奇腹部的伤口就划了下去,随着血水顺着腹部流下来,帐篷外的俄军脸都绿了。

不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厄斯金医生震惊的发现,之前那名医生在将透明管子里的液体用活塞方式注入了伤员的创口周围后,即便被锋利的刀子划开了一个大口子,可彼得洛维奇居然毫无反应。

紧接着,在厄斯金和一众俘虏们几乎停止了呼吸的几分钟时间里,就见那名北海军军医用一把银光闪闪的弯头钳子从撑开的刀口内探入,不多时,只听“当啷”一声,似乎有什么东西从彼得洛维奇的肚子里取了出来。再之后,就是刀口缝合,上药,打针,包扎。

等那名军医招手让人把伤员抬走时,一个走进帐篷的俄军俘虏突然直愣愣的问道:“医生,可怜的彼得洛维奇还能活下来吗?”

虽然北海军的军医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可他还是从带着乞求的眼神里明白了什么。于是他拉下口罩,冲着那俘虏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哈!彼得洛维奇没事!他得救了!”

此时帐篷外的俄军俘虏们顿时露出了喜悦的神情,一个家伙道:“我就知道!我就知道!”

不过担心的人还是有的,只听一名五十多岁的老兵道:“都别急,究竟会怎么样,还得等彼得洛维奇醒过来才知道。肚子上开了一刀啊,我的上帝!我还从没听说过这种事。”

然而众人的议论声连一个字都没跑进厄斯金医生的耳朵里。此时他的脑海中如同划过一道道闪电,随之而来的就是无数的雷鸣。

“上帝啊!那是什么药?!”他确信,自己刚才看到了外科医学上的一个奇迹。

话说军事医疗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之所以发展缓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敢于和鲜血淋漓相伴,并且擅长锯胳膊锯腿的外科医生被世人视为屠夫,长期被人看不起。

要知道近代医学上的外科麻醉术要到1840年代以后才会发明,而注射器也要到1853年才会出现。于是乎,所有的侵入性外科手术都要取决于外科医生的手脚麻利程度、手术工具的锋利程度以及心态的稳定,如此才能使伤者痛苦减少。

这时代对于那些因子弹或炮弹导致的肢体肌肉穿透、骨骼粉碎乃至异物植入的伤员,外科医生们普遍认为“火药毒”是造成致命的元凶,所以他们能采取的手段就是截肢。

身为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的医生,赫尔曼.厄斯金是一名希波克拉底和托马斯·西德纳姆(临床医学及流行学的奠基人)的追随者,他认为自己所掌握的外科治疗方法已经是当今欧洲临床医学最为前沿的技术。

要知道在十七~十八世纪,沙俄帝国与荷兰在医学领域上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许多荷兰医生来到沙俄帝国行医,并推进医学教育,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进入宫廷为沙皇和贵族们服务,大力推动了彼得一世时期俄国第一所医学院和医院的建立。

然而今天的这一幕,让赫尔曼.厄斯金对眼前这些穿着墨绿色军装的东方人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他已经感觉到,这些来自遥远的东方的中国人,似乎有着远比欧洲更加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

想到这里,厄斯金医生便不自觉的走进了帐篷,带着激动的语气对刚才那名主刀的军医道:“阁下,我能留在这里帮忙吗?我也是一名医生。”

“啊?”两名军医对视一眼,心说这个金毛罗刹在说什么?

与此同时,正在头疼因抓了太多战俘而不得不放缓攻击节奏的赵新,意外的收到前方报告,俄军派来了一名信使,说有一封俄军总司令的亲笔信,需要递交给北海军的最高长官。

一个多小时后,信使被带到了库图利克村的临时指挥部外。此人是一名年轻的骑兵上尉,为了安全起见,盛海舟代赵新出面收了那封信后,那名骑兵上尉并没有走,他要把北海军的答复带回去汇报。

赵新接到信后,认出了信封上火漆的印章跟之前收到的劝降信上的完全相同,这才放心的打开信看了起来。费了好半天劲,他总算看明白了用花式西里尔文写就的两页文字,其主要内容就是鲁缅采夫为了手下数万名军官和士兵的生命,要和北海军协商投降事宜,希望北海军能派出对等的谈判人员出面,并提出了初步的投降条件。

鲁缅采夫的条件是:一、双方停战,在相关条约或细则谈完之前,北海军不得对俄军发起攻击;二、北海军撤出济马,双方以库图利克村为分界点;三、双方可派员在库图利克村或是伊尔库茨克谈判具体细款和撤兵日期。

哼哼,想什么美事呢?赵新看完后嘴角露出一丝冷笑。这特么才哪到哪,不把叶尼塞斯克拿下来,这场仗就没完!

如今沙俄在叶尼塞河以西最大的军事力量就是眼前这股敌人,如果不一气拿下,让鲁缅采夫赢得喘息之机,这场会战就将变得毫无意义,而北海军在收拾完沙俄转身对付满清的战略计划就会前功尽弃。

“给潘秀成部发报,严密监视俄军动向,如果敌人试图越过奥卡河,必须予以痛击,决不放他们过河。”

“给鲁寿山部发报,让他们加快行进速度,务必于9月10前攻克伊利姆斯克堡垒。”

“给虎吉发报,让三团和阿伊努营在夺取布拉茨克堡垒后不要停留,沿安加拉河迅速北上西进,在9月20日前抵达叶尼塞斯克。”

赵新说完电报内容,机要参谋也写好了电文稿,他在上面签了字,然后才对参谋官李睿道:“这次跟俄军接洽的事务,就由你来负责。”

李睿难以置信的指着自己的鼻子,问道:“我?我从来没干过啊!”

赵新道:“就是因为没干过才让你出面。凡事总要有第一次,不能什么都指着我来做。”

李睿里忙敬了个礼道:“请您指示。”

“两个要求,”赵新起身在屋里来回走了几步,走到地图前停下道:“想谈可以,今天就得谈,而且必须要有个结果,投降还是继续打下去?如果要投降,那么自本日下午三时起,限他们24小时内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否则我军将对其发起毁灭性打击,后果自负。”

李睿道:“如果俄军让去他们那里谈呢?”

“那你就去,我让骑兵营派一个连给你。”赵新微笑道:“总之一句话,绝不能他们拖延时间!”

(本章完)

从9月1日上午开始,北海军便将那些尚能行动的俄军俘虏按五百人一组分开,每十人都用绳子捆绑起右臂相连,再由一个荷枪实弹的步兵排押送,陆续向乌索利耶出发。

如此一来,攻击部队只前出了二十公里就停步不前了。没办法,以连为建制投降的俄军越来越多,只有一千多人的北海军面对数千敌军俘虏实在心里没底。

设在库图利克村的指挥部在得知消息后,赵新只能派出骑兵营将俘虏先押送回来。接着他又赶紧给坐镇伊尔库茨克的张敬轩发报,让其尽快在新移民和底层市民中雇佣民伕,在乌索利耶以东两公里修建临时战俘营。

阅读乾隆四十八年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