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短篇文学 > 揭秘取经门

第28章 水陆大会——取经人的冠冕仪式

  • 作者:孙春明
  • 类型:短篇文学
  • 更新:07-05 00:17:14
  • 字数:4560

萧瑀同志虽然识得领导心意,奈何是水平不够啊。太宗皇帝又把张道源和张士衡找来询问。在萧瑀战败的情况下,这个意图就很明显了嘛!于是,二人说了一段废话,言及【三教至尊而不可毁,不可废】。也就是打了个马虎眼,请皇帝圣裁。于是,太宗皇帝就顺这个台阶上高楼了,乾纲独断,一锤定音,决定三教并立。虽然还只是并立,但是佛教终于争得了一席之地,也算是进入主流意识形态了。这可是大大的利好消息啊!大乘国际股价疯涨数百倍,大盘因此狂飙三万点。这真是,人人建仓个个赚,“不周山下红旗乱”啊!并且,【自此时出了法律:但有毁僧谤佛者,断其臂。】佛祖的“东扩大计”还有了法律保障。因此,辩论的实质不是要不要弘扬佛教的问题,而是要借此机会做好相关的佛教宣传工作。本来没人在意佛教,现在一场辩论下来大家都注意到这事了。此处化用了“指桑骂槐”之计。

自此,观音传经计划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佛教获得了国家法律的明文支持,僧佛的地位都大大提高。借助政府的信誉,这弘扬佛法、争取善信的业务就好做得多了。

名正言顺之后,太宗立即着手“水陆大会”的具体事宜。首先命魏徵与萧瑀、张道源三位【邀请诸佛,选举一名有大德行者作坛主,设建道场】。这三个人领了圣旨,立即成立了一套班子,建了一套房子,买了一辆车子,前前后后着实忙活了一阵子。最后,【内中选得一名有德行的高僧】。这个人正是陈玄奘。

兑现了之前在地府许下的两个诺言,太宗皇帝紧接着就是筹备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水陆大会”。【榜行天下,着各处官员推选有道的高僧,上长安做会。那消个月之期,天下多僧俱到。】眼看着事情进展蛮顺利的,不料半路杀出个傅奕【上疏止浮屠】。这个傅奕白做了这么多年小领导了,完全不能领会大老板的意图。太宗皇帝让他【选举高僧,修建佛事】,这可是个无上光荣的美差啊!领导对你多信任啊!可是这个傅奕一点也不知趣,立即上疏说世上根本就没有佛。真是让太宗大跌眼镜!没办法,领导总不能跟你一般见识吧。像个泼妇似的跟你在朝堂比试口水这种活儿,还得交给相关人等。于是,太宗把这个奏折拿出来,让大家一起商议商议。于是,宰相萧瑀出班解围,给了傅奕一个当头棒喝。结果,两个人就在朝堂上辩论起来了,好像傅奕还占了上风。

附录第一段和第九回第一段,有两句话是一模一样的,【三州花似锦,八水绕城流】。这个并不是千古名句,为什么在这里重复出现了呢?紧接着这两句,两个时间都出现了,作者不可能注意不到。那么为什么偏偏说不通呢?其实,还有一个时间也是在贞观十三年,那就是菩萨来到长安城选取取经人也是在贞观十三年。这里的重复出现旨在说明一个问题,贞观十三年发生的怪事都与菩萨有关,都是菩萨在暗中操控的,比如名不经传的妙算袁守诚,皇宫闹鬼,太宗魂游地府、死而复生,等等,这一切都在同一个时段发生,难道都是巧合吗?因此,附录里面的贞观十三年是不作数的,只是用来印证这一切都是菩萨操控的,菩萨是在贞观十三年来到长安的。

“水陆大会”正在筹备阶段,菩萨突然现身,送九环锡杖和锦襕袈裟来了。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水陆大会”之前把袈裟和锡杖送出,而不在取经人选出来之后再送出袈裟和锡杖?这样不是更好更合适吗?因为到现在为止,除了内部人之外,谁也不知道还有取经这回事儿呢。目前为止,选唐玄奘是作为“水陆大会”主持人的,不是作为取经人的。而佛祖说得明白,这两件宝物是给取经人的。因此,可以断定菩萨早就选好唐僧了(取经结束时,功曹揭谛们记录的八十一难目录,更是说明了这一点)。之所以要在取经人选未定之前把宝物送出来,就是要唐僧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果然,当菩萨向唐王点出只有取得大乘佛经才可以超亡度脱的时候,唐王才知道要到西方取经这回事儿。唐王刚开口问及谁人肯领旨西行的时候,唐僧即出班领旨谢恩。唐僧能不出来吗?东西收了,也风光过了,你不出来谁出来?唐僧真是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早知道领这两件玩意儿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打死他也不会领受啊。唐僧的命运是被菩萨一步一步算计好了的。他这一生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机会,谁让他是金蝉子转世呢?

临走的时候,唐王宝殿上又送出一件宝物紫金钵盂给唐僧。唐僧领了文牒及宝物,由唐王送至关外,即出关西行。这一天正是大唐贞观十三年九月初三。前文说过,这里有个“贞观十三年”的重大历史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附录里面说过,唐僧的父亲陈光蕊中状元成亲是在贞观十三年,唐僧出生也是在贞观十三年。可是这里说取经也是在贞观十三年开始的,这不是很矛盾吗?唐僧一出生就去取经啦,这还了得。这里是作者写错了吗?附录里,没有照顾到后文的时间安排吗?不像。

当选理由?【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这恐怕也是魏徵从中操纵的结果。陈光蕊父子的命运与这个魏丞相紧密相连。若说唐僧的根源好,这确是事实。父亲是状元,外公是宰相,可算是官宦人家,背景显赫了。但是,这【德行又高】,就不知道从何说起了。没有看到过任何这方面的报道。在组织上来看,核心决定提拔周围,是从来也不需要什么理由的。

其实,选取唐三藏作为取经人的真正原因就是一个:根源好(皇族后裔)。就是这个原因,菩萨选择了金蝉子转世投他。然后,其他的原因都是因为他是金蝉子转世而设的。真正的选择是在唐僧出生时作出的。现在只不过是找个理由把他从幕后推到台前。所谓德行好、理论强都是胡说八道。从后面的取经经历来看,唐僧德行一般,没什么光辉之处。佛学理论更是一般,经常被悟空教训,这一点也是他们师徒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阅读揭秘取经门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