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短篇文学 > 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第71章 此去通途37一线跨天堑37

  • 作者:谢述宴
  • 类型:短篇文学
  • 更新:08-19 01:39:58
  • 字数:9514

如今的浦东,已是华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

当浦东开始开发后不过年,国家就制定新的目标——将沪城国际化的目光, 放在了航运上。

teu作为国际标准箱单位,既是对集装箱标准化的一个称呼,也是对港口能力和实力的量化单位。

“以前,一趟船走一次远洋,能带3000个teu,后来近十年,千,五千也已经算什么,再往后发展,”

“以沪城为中心,苏浙为两辅助侧翼,”

沪城出口全靠航运,码头极其重要,尤其是集装箱码头。

集装箱不只是运送货物的一种特殊车厢,更是一个城市,一个码头实力的衡量标准。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船舶的体积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

他的脸上『露』出回忆的神,“我还记得,当年赤手空拳去浦东时,什么也没有,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还有热心的农民,知道国家有困难,主动捐钱,捐牛,捐东西,支援我们的开发和建设。”

开发办的账簿上,清清楚楚记录着每一个为东岸开发捐出自己积蓄的,朴实的华国人民的名字。

林铸江笑道,“这事我还记得,当时你负责的就是把一片荒芜的芦苇『荡』,变成集装箱码头。一个九百米的码头,说好三百米用作集装箱码头,你可倒好,直接做九百米的集装箱码头!”

苏擎站在甲板上,看着原来越远的陆地,以及海面上来往的轮船, 他回头看谢雁跟着林铸江和其他人走到栏杆旁, 才道,“船还要继续走?”

他们已经离沪城很远。

“远,”

宽阔的海面上, 一艘小船正朝着远处的岛屿缓缓而去。

“是啊,当时是冒大风险,大家也理解,说你这个,全都做成集装箱了,有什么用?说好的三百米,改成九百米,这是瞎改吗?”

宋海摇头,他只比赵其国小五六岁,一双眼睛充满了锐利的光芒,声音浑厚有力,“我觉得您想的没错。”

沪城, 从一开始就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修建跨江大桥开发浦东,目的,就是为突破——用金融手段将陷入发展僵局的沪城, 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水平。

赵其国六十多岁,个子高,看起来为人和蔼,“沪城要在2020年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 你们应该知道吧?”

这是华国制定的沪城发展目标之一。

苏擎对沪城的发展政策还是很解的, “建成国际航运中心,让沪城彻底成为国际大都市。”

“没错,”

赵其国对集装箱的况了如指掌,“还会出现8000teu的超大型船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航运发展,世界各国早就形成主要的航运干线,他们有他们的圈子,我们要向加入这个圈子,除非本身实力足够。”

这一点,宋海深有体会,“亚洲,欧洲,北美,连成一个圈!但凡在这个圈上,能成为枢纽中心的,必然都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如果没有合适的港口和码头,最多只能成为别人的补给点,国际航运中心——要做到中心两个字,就不能只是别人路途中的一道风景!”

他说,“而要让他们把这里当做目的地,集装箱码头就必须建,仅要建,还要做到高效率。”

谢雁问,“沪城现在的集装箱吞吐量怎么样?”

“每年大概五六十万——如果是以前建的集装箱码头,”

宋海苦笑着摇摇头,“恐怕还没有这个数字。”

谢雁接到电话之后,就提前做功课,“五十多万……的确是少点。”

五十多万,距离沪城要“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实在是差太远。

日国和韩国的集装箱吞吐量,每年能达到二三百万teu。

而华国的港城,以及新加国,每年teu能达到上千万!

可以说,沪城的年teu吞吐数量,连港城的零头都不够。

这样的能力,显然无法在竞争激烈的航运港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之以吞吐量上去,有两大原因,”

赵其国说,“第一,我们的能力够,虽然之前建过集装箱码头,但是沪城起步太晚,我们缺少多配套的设备,每吊起一个箱子,就要工人爬上集装箱顶部,进安装,然后在『操』作。大大提高作业时间,后来,人家自己的船再来,自带安装工具,免得我们在去吊!”

“就连最低的3000teu船舶,要来沪城,还需要减载。”

他从不掩盖劣势,也规避弱点。

“第二,我们没有深水港。”

没有深水港,大吨位远洋船舶无法停靠和作业。

没有深水港,沪城在航运中永远就只是备选和补给站,无法成为航运的枢纽和中心!

林铸江接过话题,说,“原因,你们两应该也明白,”

他看眼已经看影子的沪城,还有远处平静的海面,“入海口的泥沙太多。”

按照交通部的计划,等泥沙整治好,已经是十年后,再建深水港,根本赶上定的目标期限。

更何况,这个方法治标治本。

“我们这次去的,真的是选好的深水港吗?”

苏擎转身,海风吹起他的衬衣,他靠在栏杆上,问,“可是这儿,离沪城少说也有十公里。”

船还在海上驶,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宋海说,“选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们考察有的地点,全都被否定,离长江口太近,泥沙会导致水深不符合要求,离长江口太远,外海的风浪会非常大,也适合作为港口。”

他转身,看向远方,\"但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那里。\"

谢雁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

西边有朵绵白的云彩,挂在浅蓝的天空上。

白『色』的浪涛拍打着什么,周有轮船来往,空中一道黑影从船中掠起,落入海中,持续不断。

而一排零星的岛屿群,出现在他们的视野范围内。

“这里是羊山。”

随着岛屿越来越近,赵其国随之介绍道,“以前这里的海岛山上羊多,以得名,岛屿分散,比较大的两个,大羊山和小羊山,其他,都是小岛和岛礁。”

“但是,”

他满怀期待的看着这片海域,目光一掠而过,“这里的风浪小,水深却符合我们的要求,用来做深水港非常合适,只有两个缺点,一个是岛屿太零散,面积够大,第二个嘛,就是离沪城太远。”

岂止是太远,他们坐船都坐这么久!

船靠在岸边,人上岛屿,走上灯塔。

站在灯塔上,能将周的景『色』尽收眼底。

“古人有种说法,叫做沧海桑田。《神仙传》里讲,麻姑受到迎接,说她‘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神仙的时间和我们可不一样,”

林铸江笑道,“东海三次变成桑田,桑田又能变作大海,世事变迁,却只有神仙能有寿命,看这种变化。”

苏擎也看过《神仙传》,他说,“方平回麻姑——‘东海行复扬尘也。’,麻姑看东海水比以往浅,方平便回答,东海要再次扬起尘土,对神仙来说,看大海干涸,只是日常一个眨眼的事。”

“从地质学上来讲,”

宋海道,“沧海桑田的确是会出现的现象。”

谢雁看向海上扬起尘土的轮船,“以,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你们要把东海——变成桑田?”

吹沙填海。

轮船吹出的沙土,落入目标填充地点,久而久之,就能造出一座人工岛!

“没错,”

经过这一路的聊天,宋海和赵其国,都对苏擎和谢雁的印象越发深刻,以前只是听过这两个青年人的成绩,但林铸江说,上海要造成深水港,离不开这两个人的时候,他们还觉得有些夸张。

然而一路聊来,才发现,原来他们不止是有年轻的优势,更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以及敏锐的观察力。

他们还没说什么,谢雁就已经看出四周的轮船是做什么用的。

桥梁工程的人,是不能建港口,只是,还有更重要的事要他们解决。

这也是第二个问题,羊山和沪城之间,相隔远,即便是在这里建成码头,集装箱怎么运到港口,港口的货怎么送去沪城?

“还记得你们在学校里的时候,那次方案大赛吧?”

林铸江收回目光,看向苏擎和谢雁,“你们方案能胜出,概念加少分!”

苏擎虽然骄傲,但听林老夸自己,还是有些好意思。

他清清声音,看眼谢雁,才道,“也是运好。”

如果没有那场比赛,没有那场大雨,没有那么巧,他们正好看那道彩虹——在他们最好的年纪,在他们正年少的年纪,就不会有之后的桥梁方案。

也许还会有别人造出彩虹桥,但远没有自己亲手创造,来的有成就感。

“浦江上是有彩虹了,”

林铸江说,“可东海上,还没有啊。”

两人乎是同时明白了林铸江的意思。

一座连接羊山深水港和沪城,让沪城彻底成为国际航运中心,航运关键『性』的枢纽中心的关键『性』工程——

东海长虹,

真正的跨海大桥!

在国内外,大部分谓的跨海大桥,其实都是海湾大桥,修建在内海,风浪小,真正的外海,风浪汹涌,海浪最高可以达到十米,海水对桥梁,桥体,会造成极其严重的腐蚀。

真正的外海,是遇到台风和风暴时,会变得极其恐怖的自然地狱。

汹涌的海浪被风裹挟着,以骇人的力量冲向任何海上存在的东西。

除此之外,要在如此深的海里进打桩,本身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是内海桥,是海湾桥,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座大海上的桥!

谢雁在世界桥梁与隧道会议上做的演讲,就有跨海大桥的内容,她和苏擎都很解现在国内外跨海工程的况。

世界现在已经建成的跨海大桥,大多都是日国和利国等国建成的,日国是岛国,面环海,因此,它建造的跨海大桥数量也最多。

虽然是“跨海”,但最开始,只有一两百米,和普通的桥一样,只是他们跨越的是“海”,后来,日国建成海峡大桥,跨过海峡,跨度1991米,成为当时世界第一跨度的跨海大桥。

华国的桥梁发展较晚,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每年,在华国都有成千上万座桥梁在修建,但即便是华国建造的“跨海”大桥,跨度也是在一千米到五千米左右。

这些跨过海湾,跨过海峡的大桥,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还差一点。

叫他们回来,既是因为羊山港,也完全是因为羊山。

“羊山港一期工程计划修建时间为三年。”

林铸江说,“在一期竣工之前,我们要保证这座跨海大桥同时完工,以保证深水港第一时间投入运。”

三年!

越江隧道以十年为单位。

意国的跨海工程,方案写十年。

而他们,没有十年,没有五年,只有三年!

而且,因为非陆地和内海作业,受到外海风浪和台风影响,每年施工的时间只有一半。

这意味着,他们要设计的方案,是一套能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修建起跨江长虹的方案!

快,再快!把时间压缩到最短。

因为,羊山港会等他们,沪城不会等他们,远洋船舶,会等他们!

林铸江问,“有信心吗?”

其他两人也看向他们。

苏擎说,“我们最缺的就是信心。”

他并不是盲目自信,修过那么多座桥,他清楚这项挑战将面临什么。

但如果从一开始就泄,那更不可能完成任务。

修桥就是如此,没有什么事是轻松和简单的,事在人为,只要放弃,馁,就一定能想出应对的办法。

谢雁却没有正面回答,“这句话,应该问总设计师吧?”

“他如果没有信心,就不会把我们叫回来了。”

林铸江爽朗地笑起来。

赵其国和宋海,也对视一笑,“小姑娘这句话说的没错。”

他们看向林铸江,“羊山港能不能按时投入使用,全看你们的!”

“我只有一个问题,”

谢雁问,“这座桥,预计多长?”

林铸江顿了顿,说出一个数字,

“三十二千米。”

是三百二十米,

是三千两百米,

是三十二公里!

真正意义上的跨海长虹,海上之路!

赵其国点头,“当年,浦江东岸还过是一片农田,芦苇『荡』,棚屋,一江之隔,却是两个世界。”

上船前, 林铸江已经向他们彼此介绍,“耐心等等, 正好, 你们才从国外赶回来, 让老赵给你们介绍一下。”

两个他最欣赏的桥梁工程专业的青年工程师, 沪城国际航运中心的宋海以及集装箱码头负责人赵其国。

阅读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