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短篇文学 > 我是顺平侯

第1175章世界战略

  • 作者:顺平侯
  • 类型:短篇文学
  • 更新:01-06 10:11:05
  • 字数:4992

“先生,其实兵法万变不离其宗,先生军事思想中最闪烁璀燦的,其实关键是两点。”

徐光启都没这么总结过,很感兴趣的说道:“愿闻其详!”

这引起徐光启的注意,辣椒只在他天津的庄园里大量存在,而且暂时还是作为观赏植物存在,没听说有人吃它。

在他的庄园,还有花生、番薯、玉米,一批从西洋流入的物种,听西洋传教士说的神乎其神,似乎能解决天大的难题,却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老百姓并不中意它们,味道也差强人意。

这是赵云读后最大的收获,其实只有两点,四个字。

他没有用那些王府来的厨子,这些人在工地上忙碌,负责万余民夫匠人的饮食。

正在徐光启纳闷的时候,赵云带他来到目的地,官道边的小客栈,二楼唯一的“雅座”。

赵云丝毫不讲排场,进门和店掌柜热情打招呼,喊他秋伯,喊做饭的老板娘秋婶,吩咐小太监王承恩将昨天猎取的野鸡和狍子拿到后厨,嘱咐加上辣椒炒。

只要坚持“求精”与“责实”,大汉朝的军队有望重新焕发活力。不过正如徐光启所说,建造一支新军远比整顿京营容易的多。

一番交谈之后,徐光启没答应投入麾下,但是也没反对。

赵云说略备薄酒,要和他把酒言欢,后面还有好几个招数,既然来都来了,不管是不是绑来,都别想轻易离开!

徐光启曾训练新军,只是限于客观条件不太成功,京营有几大弊端,几乎难以克服。

“其一,将领如主,军卒如仆,主人田产无数,仆人饥寒交迫,导致军卒毫无斗志。其二,将领冒饷严重,导致军队耗费国家钱粮,徒增负担却无用处。其三,京营以步兵为主,守城有大炮、城墙相助,野战却无战阵与战法,以至于难以抵抗鞑子骑兵。其四,军纪极差,抢掠百姓时有发生,甚至比贼寇更让百姓担忧,以至无人拥护……”

够了,只是前面四条,听到的人浮现这样一支军队,打仗不咋地,养着贼费钱,还总是捅娄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这是句实话,很容易理解,赵云想得到京营,把它当成自己登基称帝的资本。至于后来对京营大刀阔斧的改造,只是顺其自然,并不在一开始的打算里。

赵云说略备薄酒,别人以为他谦虚,没想到是真的。

穿得破破烂烂就算了,吃饭也这么不讲究。

赵云当然知道,他之所以敢于整顿京营,正是因为熟读徐光启的奏疏后有了自己的想法。

赵云侃侃而谈,仿佛刚读过一般,说道:“其一,先生重视各种条令和法典,讲究法令严明,单单是一年之中,小王看到先生写的《选练条格》、《火攻要略》等五篇著作。其二,先生尤其重视火炮的使用,重视火炮的引进与制造,讲究火炮与守城及其它战术的结合。其三,先生提出训练新兵,让他们习练车阵,配合能移动的火炮,在野战中对抗女真骑兵。”

徐光启越听越振奋,想不到赵云如此爱好,对自己历年上奏的内容了如指掌。

求精!责实!

前者说的是精兵筒政,拥有一支数量不多却战斗力强的队伍,既能打胜仗,还不会带来巨大财政负担,这是大汉军改的基本原则。

赵云第一次祭出辣椒这个法宝,原因是量太小,民间没几家种它,就等着徐光启来到,用辣椒进一步勾起话题。

果不其然,徐光启问:“殿下用辣椒炒野鸡、狍子?”

“不瞒先生,其实用不着野鸡,只要是家养的鸡,或者是肉类,加辣椒炒后味道可口,先生不妨待会品鉴一番。”

徐光启那么多的头衔,其中之一是农学家,为此还写了《农政全书》等五部农学、7K利方面的著作,对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培育、收割都有研究,致力于推广几种新的农作物种植,诸如玉米、花生和番薯。

从长远看,他是成功的。这些作物后来在中国落地生根,成为此后几百年,甚至更久一段时间的主要粮食作物。尤其是在寒冷干旱又相对土壤贫瘠的北方,这些作物耐干旱、耐寒冷的特性非常重要,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单位面积土地供养的人口增多,中国人口的数量常年徘徊在一亿以内,一百余年后数量激增两倍,达到史无前例的三亿人。

后来所谓的康乾盛世,很多历史学家称其为番薯盛世,可见在农业为主的时代,粮食作物对一个王朝兴衰的重大影响。也就是说,一旦徐光启鼓捣的这些农作物能够大面积推广种植,相当于大汉朝的可用耕地变成现在的三倍,那么土地兼并、豪强压榨等行为对国家的影响会明显降低,百姓流离失所的概率会很小,大汉朝仅靠这一个举措至少续命几十年。

赵云高屋建瓴,换成在座几人能听懂的话,将自己的想法侃侃而谈。徐光启听傻了,筒直是知音啊!一个养在深宫里的亲王,怎么会有如此见识?

对徐光启而言,赵云的观点并不新奇,但是赵云的说辞闻所未闻。比如,赵云对农作物特性的认知,对它们推广后百姓生活的改变,对产量提升后耕地面积的变向增加,以及缓解日益紧柳的社会矛盾,这完全是高于普通朝臣几个档次的表达。

赵云很谦虚,刚才说的这些都是课本上就能学到的。在封建社会,国家的根基是农业,最核心的工作是种田,农民种庄稼是评判生产力高低的几乎唯一要素。

一个社会财富的增加,根源上取决于生产力的提升,徐光启在天津庄园的所作所为,为大汉朝真正的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徐光启却有苦难言,培育作物谈何容易。

别看传教士说的漂亮,那些作物如何了得,如何让欧洲人茅塞顿开,他们因此走向富裕的道路。

等到真正实践的时候,徐光启发现问题很多。从产量而言,玉米不像他们说的棒槌一般大小,很多只有一扎长,甚至食指那般粗细。从味道论,番薯不是那般可口,甚至吃了让人腹胀。从环境论,花生甚至难以生长,没几个颗粒饱满。

赵云认可徐光启的观点,这些作物到一个新的地方,需要连续多年的培育,让它们适应新的环境,不至于水土不服。需要选择优良的品种,保障产量的提高,以及最好的口感。需要搞清楚最佳的种植节气,让气温和水分最有可能帮助作物的成长。

后者说的是责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凡事以事实为基础,脚踏实地的解决问题,不说大话、空话、套话,这一点对军队尤为重要。

“小王近来翻阅过往塘报,看过先生呈上的奏疏,其中可见几条主要的军事想法。”

徐光启一个激灵,感觉很不可思议,他以前写的奏疏,信王也读过?

阅读我是顺平侯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