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架空历史 > 我的人生恒河水

第119号 博弈

  • 作者:一弯残月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07-12 12:59:12
  • 字数:12320

对杨朱的思想我一直都是非常推崇的,重生、贵己,提醒大家要热爱生命重视生命,要懂得自爱。我想贵己的意思就是人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不主张为了天下为了集体或者其他理由盲目的去奉献自己。我知道有人这么主张,一定会有另外一些人感到不满,但如果天下人都是如此。这世上许多极端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他的主张即便是在现在听起来,仍然不会显得落伍。之所以当时的列国国君不愿意接受他的这种主张,之所以后来的帝王也不愿意宣扬他的思想。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保持这种主张的人不太可能依附于君主,如果天下人不依附于天子,国中的人不依附于诸侯,那岂不是乱套了吗?法家的主张是不管你是庶人还是大夫,只要你触犯了刑律,必须处置。而在这一方面坚持的最彻底的大概就是商鞅了,也正因为如此大秦才能够完成那么宏伟的事业。

对礼和法进行了区别之后,再来看一看后来的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我曾经说过道法同源、两面一体。把儒家放进去之后,又有了三位一体的说法,秦人主张以立为师,以法为教。按照秦始皇的设想,当时情法对于情人而言就像是万丈深渊,你只要靠近它就会浑身冒冷气。可谁也想不到多年之后会发生那么一件事,陈胜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污乎?”又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老子曾经告诫那些王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而且他还解释过民不畏死的原因。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谋生太难。谋生之所以太难,是因为赋税养活的人太多。而赋税养活的人太多,是因为国君有为。这种推论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先按住不说。说秦人没有明白一个道理,人只有在比较安逸的情况下,才会害怕律法,害怕死亡。如果大家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生活的痛苦,横竖都是一死他们还有什么可怕的?

新丰九年五月初二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靠的不只是严刑酷法。如果没有激励军功的机制,没有对农业的重视,大秦就不可能有兼并六国的实力。始皇帝的万年基业之所以在短短的十五年就崩溃了,那是因为,他在执行自己脑海中的宏伟规划时忽视了一条极为关键的因素。当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会铤而走险,再严酷的刑罚也不能威慑到他。因为反正都是一死,拼一把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讲究区别对待的礼和讲究一视同仁的法,哪一个更能够让人们接受呢?我觉得至少一部分人宁愿去接受一世同仁的法,但汉朝人执行律法的时候,跟秦人有非常大的不同。因为情人在商鞅变法之初,就已经树立了执法的规范,而汉朝的库里们最擅长根据上级的意愿,然后深文周纳、罗织罪名,让那些被上级讨厌的人陷入死地。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陶唐

小的时候我很喜欢下棋,下过象棋也下过五子棋。因为下棋我曾经遭遇过很火,虽然下棋有输赢的心。但终究是雅事,为此大大出手是没有必要的。而我在这方面既没有好好的克制自己,更谈不上免于祸患。人生就像是棋局,每天你都在与各种各样的对象博弈。有的棋局输赢无关紧要,但在一些关键的事情上,输赢会决定你的成败,决定你的生死。越是在这种时候人越应该保持体面,越能够在这种时候保持体面,这个人就越是难能可贵。而我在很多事情上没有办法保持体面,归根结底是因为我的修为不够。反思我的过往,我对体育的轻视是让自己长期处于黑暗当中的关键因素。如果我能够花一点时间学习搏击的话,我就会变得更加的强壮。我的拳头就会变得更硬,有了这个基础,还有什么可让我感到畏惧的呢?所以如果重来一回,我一定会格外重视体育,没有一个强壮的身体作为基础,我就会一直陷在黑暗当中。

在镇上的三年以及之后的很多年,我都没有办法从痛苦当中摆脱出来。有一个人叫做苗小云,我不清楚这个人有没有遭到报应。也许这个时候他过得非常的快活,这个人心术不正、卑鄙无耻。脸皮之厚到了人们想象不到的程度,前一秒跟你发生肢体冲突,下一秒就能主动找你说话。而我当时是一个傻到没有办法形容的人,我经历的事情太少了。就算是现在我仍然看起来像是一个傻,最近在社交网络上,人们经常提到一个叫做情商的词。我的情商肯定是非常低的,因为我在每一个社交场合都表现不佳。昨天我在短视频里又刷到了《亮剑》,原来赵刚遇到冯楠的时候是三十七岁了,我已经很接近这个岁数了。一事无成人将老,这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无比的羞愧呢?所以有时候我想我来这世上到底是要做什么呢?难道说就是要经历一个极为失败的人生?就如同《红楼梦》里的贾宝玉那样,来到番茄只是为了渡劫吗?

我把自己比作贾宝玉,不知道你有没有被恶心到。我做这个比方并不是说我跟他一样,只是说我跟他一样,可能会有一个极为失败的人生。我曾在社群里面写过一篇文章,根据小说的情节推测曹雪芹的情况。同时我也从别的场合知道一点内容,然后用类似拼图的方式勾勒出曹雪芹的形象。我的感觉是他大概就是类似袁克文那样的人物,只不过他的家史远不能跟人家袁克文相比。他的祖上是大清的包衣,他的曾祖母是大清康熙皇帝的乳母,他的祖父是大清康熙皇帝的伴读。所以康熙一朝曹家是非常显赫的,康熙皇帝驾崩之后雍正登基,曹家的处境立刻迎来了戏剧性的变化。

亲爱的珍女士:

自打新的破壁机被寄回来之后,我还一直没有使用过。我一直有这样一种顾虑,我担心他会突然溢出来很多,又担心他会突然烧坏。我想在使用它之前,一定要好好的阅读说明书,为的是以防万一。买的是四百多的一台,经过这么一折腾寄回来一台五百多的,我还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这台机器看来以后要维修比较困难了,因为它的订单上的不是同一个机型。所以表面上我是捡了一个便宜,实际上这里边有其他的问题。假如下面机子再出什么问题,我就不方便再去联系卖家了。所以卖家的心思到底是什么?我还真的说不清楚,他是真的糊涂寄了我一台更贵的破壁机吗?还是想要利用我的贪心让我在也没办法给他们添麻烦?接下来只能祈求上天保佑了,希望这是一台好用的机器,希望我在接下来使用它的过程当中不出意外。

围绕着一台小小的破壁机,能够引出这一连串的故事,让我深深的感觉到,我就是生活在一连串的故事当中。这故事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剧情随时都有可能反转。就拿那个弟弟把姐姐准考证藏起来的故事为例,开始我也觉得这个弟弟做的有一点过分。只不过我选择留一个心眼,看着看下面的评论就看到了,里面有澄清的帖子。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看不见那条评论,大家纷纷在那里痛斥弟弟,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他。第一个站出来澄清这件事情的是姐姐的一个同学,紧接着姐姐本人站出来澄清。即使她的意思没有表达的很清楚,但她的态度已经非常的明显。让人感到没办法,理解的是路人缘要比当事人愤怒。当事情清楚们明白的摆在人的面前时,又有一部分人开始斥责姐姐的表达能力不行。由此我算是见识了这个社会上的人,充满了各种恶意,哪怕是事不关己,也忍不住要说上一嘴,孟子说的没有错,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明白人,每个人都想指教别人,大家都没有兴趣照一照镜子看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这不仅仅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问题,曹家本身也有很大的问题。比如变得越来越奢侈,比如对子弟的教育非常的失败,甚至家风也极为败坏。我所接触到的对《红楼梦》的评价,几乎所有观点都支持这样一种说法,这部小说在歌颂贾宝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这话要怎么讲呢?难道这本书里没有一种家风日下的感觉吗?探春曾经对家里发生的事情有过一段评论,那意思大概不是支持大家都去叛逆。恰恰相反,而是在那里感慨家风大坏。贾政这个人像所有的父亲一样望子成龙,但贾宝玉从抓周的时候就开始让他的老子失望。后来的表现似乎正在一点点竞争抓周时的表现,尽管如此,在他老子的眼里有过一些高光时刻。比如大观园建好之后,曾经带着贾宝玉一道去参观,并且让他拟了不少楹联。后来又聚在一起作诗,贾宝玉又作了一首长诗。虽说他的老子没有直接夸他,但有些话不说读者也能够明白。

贾宝玉这个人长得很像他的祖父,天赋应该是不错的。之所以没有如父母期望的那样成为栋梁之材,没有像他的祖母说的那样为官作宰。我想可能还是因为教育的问题,在书里曹雪芹也说了自己对八股的看法。要说一点叛逆都没有,肯定不符合事实,但他的叛逆是很不彻底的。而不彻底才符合人之常情,最后的剧情给了这件事一个合理的说法就是贾宝玉本就是神仙来到凡间渡劫的,从一开始结局都已经注定,虽说生在富贵之家、温柔乡里。可他赶上的是末世,曹雪芹其实也是这样的末世,在他成长起来的那个阶段家族最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亲眼见证了自己的家族是怎么一点点破坏,又怎么从一大家的人渐渐变成只有他一个人。凭借这本著作,他算是清史留名了。我想在他的晚年,他一定非常的困惑。因为他与命运的这一场博弈,最终以他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周人重礼,因此在周人的观念里,大夫就是尊贵,属人就是轻贱。周朝士大夫对待树人的态度,就像是我妈对待那条狗一样,看起来非常的宽容,可狗要是真的干了,什么过分的事情,我妈也会动手。对人就不一样了,我妈对我的要求比狗要严格很多,却不太可能像打狗一样打我。所以我觉得理和法的根本不同,就在于法强调一律平等,而礼注重区别对待。为什么要注重区别对待呢?他们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让庶人对士大夫保持敬畏感。礼讲究亲疏有别,其实这是从人性出发的。你就算不知道周礼,你也不太可能对待路人像对自己的老子一样。所谓兼爱,表面上看他爱所有人。其实凡是信奉这种学说的人无不非常的冷酷,理由很简单,天下的人那么多,把你的爱每人分给一份,那不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吗?

那么真正能够让天下安定的东西是什么呢?如果反求诸己,我觉得是道,道就在人身上,也存在于宇宙间。道在人的里面也在人的外面,就像水在鱼的里面,也在鱼的外面。平常鱼感觉不到水的存在,就如同人平常感觉不到道的存在。怎么样才能感觉到道呢?当你坐在一个地方,那种状态就可以把它称之为道,正所谓道法自然,说的就是这个理。如果反求诸人,反求诸社会。那就必须借助外力才能做到这一点,有时候我也在想,周公的礼与韩非所说的法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周公的礼难道可以不遵守吗?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他跟我们所理解的法律没有什么不同,只要你不遵守它就会受到严格的惩罚。有一种说法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士大夫要保持体面,这种体面是作为天子也要尊重的。小的时候我跟一条狗较劲,我妈就在那里批评我,他就说那就是一个憨生灵,你与它计较什么呢?在那一刻我才知道我与那条狗较劲是不对的,我应该对它表示宽容。

那么韩非所说的法和周公所说的礼仪区别在哪里呢?按说在周朝的之下,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周礼。可实际上在当时执行的又不是非常的严格,比如齐国和鲁国近在咫尺,然而他们却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姜太公到了齐国之后,它的做法是顺应当地的土俗。而鲁国的做法则不同,对当地的土俗进行了彻底的改变,要求当地人必须严格按照周礼行事。相比之下,齐国的治理方式较为简单,而鲁国的治理方式相当的复杂。由此当时周公就曾经感慨,将来齐国一定会强过鲁国。因为简单的东西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复杂的东西执行起来就比较困难。像我这种在基层待过的人,就知道上面的想法与下面的执行情况往往很不一样。简单的东西都很容易走样,更不要说复杂的了。

所以纯正的法家思想在秦以后就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了,汉初重视黄老,同时要重视律法建设,对教化也非常的重视。但这个时候的三位一体还是偏黄老多一些,后来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叫外儒家而内道法。儒家所传承的是先王之道,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三代以来之主流,而周公集王道之大成。在唐贞观以前的儒生们看来,周公是真正的圣人。从唐贞观开始,周公逐渐被大家忽视。孔子从先师一点点变成了素王,这种变化其实也表明。唐贞观以后的儒家不同于秦汉之儒家,秦汉之儒家不同于先秦之儒家。原来我看中老子远多于庄子,现在我的想法有了一些变化,因为老子的思想主要用来服务周王室。而庄子学到了老子思想的精髓,把它运用到了个人的身上。我一直都在强调,道家与道教不是一回事儿。道教虽然产自本土,但它的问题很大。其中最被大家注意的就是外丹的问题,凡是服用外丹的人几乎只有一种结果,便是中毒而死。

眼睁睁的看着人们前仆后继的死了,可还是有很多人执着于此道。这些人无视铁一般的事实,宁愿相信吃个什么东西就能够长生不老。正如我重复过很多次的那些话,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人都愿意相信,哪怕他看起来是如此的离谱。大概到了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孙思邈的道士,提出了修炼内丹的说法。可外丹并没有就此决定,明朝的嘉靖皇帝原本身体很不错,可他就是舍不得死于是,长期服食丹药,驾崩的时候年纪也不是太大。清朝的雍正皇帝也舍不得死,也去服食丹药,结果在壮年的时候就死了。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炼制丹药,但我觉得有必要对外丹进行抨击,只有这样大家才能真正明白道教是怎么一回事。

据我所知,道教对人们生活影响非常大。二哥葬礼举行的时候,虽然我只是其中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可我也跟阴阳师有过交流。他所做的那些事情源自于一个理论,大概就是道教的理论,诸如三清什么的?今天信奉道教的人远,没有信佛的那么多。如果有人问我佛道哪一个比较好?我会马上说佛教比道教要好一些,因为佛门的真正创立者就是释迦牟尼,而道教的真正创立者却不是老子。假如老子知道自己变成了一个炼丹的老头,一定会感到非常的震惊,因为他的主张是顺其自然。由生到死是自然之理,试图用人力去改变它,到最后只能证明这是痴心妄想,关于养生,庄子曾经讲过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世上的事情就像是一头牛,有道的人能够像庖丁一样在其中游刃有余,纵然年深日久,被视物磨损的程度远轻于一般人。

有一部电视剧叫做《御赐小仵作》,男女主角可能是因为这部戏的原因传出了恋情的。大概是在上个星期,男主角在社交网络上发了一篇文章说要与这部戏告别,言下之意大概是要撇清与女主角之间的关系。之前有一部戏好像让一位女演员火的不得了,但在这部戏快要播完的时候,男主角在公开场合刻意回避女主角。这种做法已经了没有礼貌的地步,还有一点就是我喜欢的一位女明星在综艺节目里与一位男士搭档,这两个人的形象很像是网络小说里的男女主角。但这个故事并没有延续下去,快到该节目要播完的时候,抒发了告别彼此的文章。言下之意,大概是缘尽于此。过去人们总说什么无情,什么无义。通过这些事件,我就知道这些人为什么无情无义了。

今天在社交网络上我又看到一个视频,里面一位教师给学生颁奖。女生行的是万福礼,男生行的是抱拳礼。女生过来的时候,老师就以万福礼答之,男生过来的时候,老师就以抱拳礼答之。到了最后的时候,一位男生竟然行万福礼,老师也以万福礼答之。这也让一些人说出了酸溜溜的话,大概这样的画面让那个人感到不适了吧!我觉得其实还不错,至少现场的气氛应该很欢乐。而且我也在下面共写了一条评论,我说行抱拳礼一般都是江湖人士或者武人,大家是学生就应该行文人之礼,所以我建议行时揖礼。我曾经看短视频里有人介绍过这些这一种礼仪,礼仪就像是文章一样是一种装饰。有了礼仪并不意味着天下会安定,老子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意思是人不应该对理这种东西给予过多的希望。

阅读我的人生恒河水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