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耽美言情 > 天朝丝路

第77章北地速度

  • 作者:香烟煨石头
  • 类型:耽美言情
  • 更新:12-30 12:28:53
  • 字数:8762

汉朝初期的赋税承袭秦制。但鉴于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减低了田赋的税率,先规定十五税一,以后又减为三十税一。除田赋外,还另有“算赋”、“口赋”、“更赋”等人头税。算赋开始于汉高祖刘邦四年(前203)、民15岁至56岁每人均出算赋钱,120钱为一算,贾人及奴婢加倍,出二算。惠帝六年(前189)减轻算赋三分之一。口赋是未成丁的人口税。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0~前87)用兵,国库匮乏,令民3岁至14岁,出口赋每人23钱。汉代规定民20岁开始服徭役,到55岁免除,不服役的可一个月出钱二千,谓之更赋。此外,汉代还有户赋,它是在封君食邑区内对民户征收的一种税,每户二百钱,供封君列侯享用,不直接列为国家财政收入。

这一时期主要税收是田赋和人头税,另有名目繁多的工商和山木产品杂税。属于财产税性质的有对商人手中积存的现金与货物征收“算缗钱”,对车船所有者征收“算车船”;属于消费税性质的有对马牛羊等牲畜征收牲畜税,盐、铁、酒税(或专卖)等;属于流转税性质的有货物通过税即关税和对市肆商品营业额征收市租。

郁郅县作为北地郡小小改革的试验田,郡府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乃至政策倾斜;

每天郁郅县发生的事情,自下而上汇总到县衙,每三天郁郅县要把日新月异的最新进展上报郡府太守大人的案头。

秦汉时期建立了较完备的税收法制和管理制度。秦代的成文法典称《秦律》,其中有关财政税收的法律有《田律》、《厩苑律》、《金布律》、《关市律》、《仓律》、《工律》、《徭律》等。对征税的对象、品目、税率、纳税人、处罚等都有明确规定。汉代在秦律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加完备。

因为施行初级阶段的财政包干制度,只要郡府能开源节流财力充沛,地方任用多少公务人员,长安权力中心的三公九卿才懒得过问。

一项别具新意的以工代赈和相应的辅助措施,如同后世AH凤阳小岗村十八个农民兄弟‘大包干’带来的巨变,彻底激发了北地郡绅士百姓巨大潜能,让‘北地速度’第一次这样大规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自主高效,亘古未有。

这道奇观不仅颠覆了一众官吏的感观,更是触及了灵魂深处的认知。

北地郡距离郁郅县六十里地,骑马一个时辰左右可轻松抵达。

自从北地郡以工代赈项目启动以后,太守王铎隔三差五就来郁郅县调研视察,堪称百官勤政典范。

时间已经到了九月下旬,国家重点工程的灾后修复重建工作进展神速,不到一个月,除了个别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桥梁等标段,其他无一例外地都提前竣工,比原计划几乎节省了一半的时间,这在太守大人从政的经历中前所未有。

所有用工郁郅县派员衔接,进驻工地,根据进度随时从各乡抽调;

建筑所用砂石木料,或于官办民办伐木场调用成材,或临时从石山河道开采,反正这年代这类资源极其便宜,也就比人工费用多一点税费而已;

熟地、荒地兑换、抵扣税费等策略,极大地减轻了郁郅县征地的财政压力,自己筹措一部分、郡府支持一部分、鼓励郁郅县公务人员投资入股一部分,足以应付到工程完工。

郁郅县东西市的规划修建,全部由‘鲁班营造’承揽;

得益于郡府大力支持,各地的县乡工程也正在日夜赶时间抢进度,力争在第一波西伯利亚寒流到来之前完工,否则就要拖到来年开春冰消雪融,耽误春种不说,还要影响公务员的选拔考核。

这时候郡府的权力很大,县级以下官员的任命选拔太守府就可以拍板定案。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令所有地主和有田的农民自报所占有土地的数额,规定每顷土地缴纳饲草3石,禾秆2石。如隐报土地,少缴或不缴租税,要受到惩处。乡佐已向农民征收田租而不上报,也以隐匿田亩论处。除田赋外,秦王朝还征收包括户赋和口赋在内的人头税;并征用大批劳动力,如服役于郡县的“更卒”,服役于中都官的“正卒”,以及屯戍边境的戍卒。人民赋税徭役负担沉重。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以土地税(包括依附于土地的户税与丁税)为主,以商税(包括关税与市税)为辅的税收制度,秦汉时期已日趋完善。

先秦《周礼·大宰》有“以九赋敛财贿”的记载。九赋即指邦中、四郊、邦甸、家削、邦县、邦都、关市、山泽、币余等九种赋税。

汉武帝时任用张汤、赵禹等人制定的律令就有359章,对执法犯法官吏的制裁也更加严厉。自秦以后,国家财政收支与皇室收支开始分开管理,分设管理机构。

秦代主管中央财政的官吏是治粟内史,负责收取山海池泽的税以供皇室之用的是少府。汉代主管中央财政的官吏为大司农。大司农之下设若干分管收入、储存、调度等工作的职事官。由少府掌管山林、园囿、江湖、海产等征税事务以专供皇室生活之用。

郁郅县诸如耕畜养殖协会、自耕农小额贷协会、农忙用工互助协会、乡里红白理事会等一大批民间组织,在官府的正确引导下,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了。

县衙及时跟进登记备案,根据郡府的安排,依照大汉律令制定从业制度和标准,分类分批次培训从业人员,责任到人,目标明确,纳入年度考评,所以人人就像充了鸡血,沟子里被扔进了猪毛,忙的脚不沾地不亦乐乎。

改变人人可见,但王铎太守却想得更多看得更远。

北地郡将本地以工代赈的事情,第一时间上报凉州行部,并请求行部派员,全程予以监督实施。

行部(又称刺史部),自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设了十三行部,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

《汉书》卷六《武帝纪》:“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师古曰:“《汉仪》云: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

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

一、“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即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反对其横行乡里。

二、“二千石不奉诏,遵旧典,倍公问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即打击地方高级官员的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

三、“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历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祆实讹言。”即打击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公平。

四、“二千石选署不平,阿附所爱,敝贤宠玩”,即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在察举士人时偏向亲己。

五、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任所监”,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子弟不法。

六,“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和地方大族相互勾结。

对刺史的职权作出明文规定,既可以为刺史行使权力提供依据,又可以防止刺史滥用职权干扰地方的正常行政事务。

设置刺史的范围是十三个州,分别是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州、司州。刺史往往很有政治前途,“居部九岁,举为守相”。

刺史无固定治所,且位在郡国之上,这和监御史地位与郡守、郡尉并称的情况不同。刺史也不受丞相的制约,而是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和丞相史受制于丞相的情况不同。并且刺史的俸禄很低,只有六百石,这往往能够促使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待遇而加紧监察,取得业绩,比用更高的官员去监察地方大员更能起到好的效果。刺史制度是对以前监察制度的发展,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

凉州刺史张博在驿站接到北地郡的公函,颇感新奇,思忖再三,便决定率部移驾北地郡。

此时的行部如同后世的中央下派的纪检督查组,流动办公,各地驿站或民营客栈就是他们的落脚点。

行部自有一套办事流程,一般不与地方郡县直接发生纵向联系。暗访是他们的工作常态,除非需要明察,才会知会地方配合调查。

一夜西风草木枯,无人知是刺史来。

这一天麻麻亮,郁郅县长乐乡永安里的张老三,和邻居王麻子、李老大联袂而来,到刚成立不久的‘自耕农小额贷协会’询问关于联保贷款,购买耕牛的事情。

前两天里长召集大伙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活了四十多岁的张老三,一时间觉得太阳从西边升起,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

天底下竟然有这样的好事?

三户联保、无息借贷、三年还清!

准确来说,也不是无息,而是官府给急需耕畜自耕农进行利息补贴,鼓励他们尽快购买耕畜发展生产,多种地多开荒多产粮。

里长告诉大家,官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在于,让老百姓度过灾荒尽快富裕起来,将来多给国家纳税纳粮。

长乐乡小额贷的股本金,都出自本乡的大户商贾,共同推举乐于助人办事公道的陈大善人出任会长一职,由亭长里长协助审核,还聘请经验丰富的牛马经纪人为借贷者出谋划策。

张老三家有三子两女,耕种三十多亩土地,每年上缴税粮留足种子以后结余不了多少,日子过得紧巴,每年不是靠打短工补贴,温饱都无法解决;

大儿子已经成家,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急需给他置办宅院分房另过;闺女也一个个大了,需要给她们操办嫁妆,不然做父母的脸上无光呀!

这些都需要钱,可钱从哪儿来呢?!

张老三的梦想是,趁这几年劳力充足,多开点荒地,如果将来能耕种上百亩的土地,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自家只有一头小毛驴辅助生产,但开荒就力有不逮派不上用场,假如有一头膘肥体壮的耕牛,相信最多两年就能实现这个愿望。

可一头买来就能用于生产的耕牛,市场价最少也得五六贯以上,这对张老三来说就有些遥不可及了。

这年头能务工挣钱的好事极少,最常见的就是店铺的伙计,每天能有六七十钱的薪水,可获得这个待遇殊为不易,先做三年的跑堂都是义务劳动,届满如果入不了掌柜的法眼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寻常百姓能积攒两三贯铜钱就已经算是殷食人家,大多数就连余粮都没有,哪来的积蓄!

张老三、王麻子、李老大情况类似,喇嘛的帽子一般黄,都在温饱线上挣扎。

忽如一夜春风来,县衙贴息乡绅放贷,支持自耕农购买耕畜发展,这个天大的好消息一下子萌发了张老三心中的欲望,犹如河畔的野草疯长起来。

这不,听说今天‘长乐乡自耕农小额贷协会’开业受理放贷业务,早就联系好了王麻子李老大,一夜未合眼,四更天就迫不及待央求里长带他们到街面上养殖协会门口排队守候,早期的鸟儿有食吃啊!

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自汉武帝以来,商税又恢复到了十五税一,不到百分之七,相比现代可谓是仁政,但在交通运输条件极其落后的古代,税率也算是不低了。

虽然郡府县道对甘延寿所描绘的美妙前景心存疑惑,但多次算账对比以后,依然对此事抱有极大地信心。

每年收取数额不菲的店铺场馆租赁费用,足以支撑郁郅县的吏员队伍再扩大三倍,但这仅仅是开胃菜而已,郁郅县更大的收入来源于新增的商税杂费征收。

阅读天朝丝路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