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架空历史 > 宋与辽

第2章四大类书

  • 作者:易马平川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09-29 15:01:50
  • 字数:9578

“哦?那你说说看,四书五经都宣扬了一些什么思想?”赵光义微笑问道。

“大义乃是定国安邦之术,小处则是修身养性之术,儒家自汉以来,一直被尊为正统,有其必然的原因。”赵元佐思索着答道。

李昉答道:“臣和扈蒙、王克贞、宋白等十三人一刻不曾懈怠,如今已完成近四成,期盼官家多赐予些时间,臣等立誓四年内完成此部类书。”

这部类书不是别的书,正是大宋朝大名鼎鼎的《太平预览》。《太平御览》全书有一千卷字数达四百多万字,引用了前代各种类书和皇家的藏书,是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天文地理人文世故无所不包,是当时影响力最大的一本类书。《太平广记》则是和《太平预览》同时编纂,属于类书,但成书早于《太平御览》,于太平兴国三年成书,共有五百卷,是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为主的一部杂著。后来赵光义还下令编纂《文苑英华》,宋真宗时期下令编纂《册府元龟》,此四本书被称为宋四大类书。

“什么原因呢?”赵光义故意考较道。

些许片刻,一家人就在欢声笑语里结束了见面。三位皇子各自回到自己寝宫,由于并未分封职位,所以皇子们的寝宫依然在皇宫里,路程不是很长。

赵光义享受了会天伦之乐后,就来到了垂拱殿,他忽然想起一事,也是心里惦记的要事。唤来王继恩传旨叫翰林学士李昉过来。

翰林学士李昉一会儿便来到垂拱殿面圣候旨,赵光义询问道:“类书编纂的如何了?”

赵元僖性格较之兄长赵元佐显得沉默寡言些,但同样聪颖无比。他乖巧地答道:“近日来一直和兄长一起研读儒学,兄长的见解我非常赞同,我觉得我大宋朝依然应该以儒学为国学。”

赵光义顿了顿,有些黯然地说道:“儒学虽精妙,但道教和佛教也有可取之处,我大宋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况且你们伯父太祖皇帝与道教颇有渊源,身前似乎想更多弘扬道教,我意还是以黄老之术为主,尊崇理学,主张清净致治,有些事你们可能还不懂,但是道家一派你们也要认真学习才是。”

赵光义知道赵匡胤曾利用道教的“符命”制造舆论,为自己称帝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如今如果以儒学为国学,那和太祖朝则相悖而行,所以赵家出于政治的考虑也不得不选择道学。

赵光义昨夜留宿于李皇后处,早起时,对着李皇后言道:“今日阳光明媚,我心甚悦,圣人(宋朝官家对皇后的称呼)和我一起去御花园走走吧,顺便把元佐元祐元休叫来,我想考较他们的功课怎么样?”

李皇后敛衽拜道:“恭喜官家可以闲暇一日,我们一家好久没聚在一起聊聊天了”。

传旨太监去叫三位皇子,赵光义和李皇后悠闲地来到御花园。宋朝皇宫规模不是很大,除去几个正殿规模稍大尽显皇家威严以外,后宫的殿宇,包括亭台楼阁规制都不是很大。所以御花园里虽种满各种珍奇花卉,百花齐放,一派勃勃生机,面积却稍显得小了些。

这日天气晴好,御花园的池塘里荷花艳丽,红的煞是喜人。蜻蜓在其上扇动着翅膀,各种锦鲤在池里肆意地游动,不时吐了口泡沫冉冉升起,在池塘表面形成一圈圈涟漪。

赵元休此时才十一岁,刚才听了大哥二哥的话,内心钦佩无比,想想自己可能就无法说出这些道理,正有些失落之时,父皇的话又传来。赵元休心里豁然开悟,原来我大宋不应以儒学为正统啊,应以道教为正统啊。道教,道教,赵元休心里默默地念叨着,虽然对道教不甚了解,但似乎有种想法在心里酝酿着,如果有朝一日自己做官家,一定秉承父皇的旨意,大力弘扬道教,道教才是正统啊!

赵光义见赵元休低头不语,心想这孩子大概是说不出什么精妙之语,也就不再询问于他。毕竟还小,才十一岁,能学到多少就学到多少吧。也是因为大皇子赵元佐之言言犹在耳,对他的期许更大些,太子之位既然有了人选,对其他皇子就尽量宽容些吧。

赵元佐首先答道:“禀父皇,儿臣近来学习四书五经,虽然于书中精要之处尚待钻研,大概的要义已经掌握。”

赵光义和李皇后看着三位皇子,皆微笑点头,心中甚是欢喜。

赵光义对着三位皇子问道:“最近学业如何?可有受益?”

“儒家于治国上主张施仁政,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治国,主张华夏大一统,于个人则主张修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思想都是正确的,并且施行了几百年,百姓皆以为是,无论汉或唐,都因儒家思想而昌盛了几百年,这就是原因。父皇不是一直在意燕云十六州吗?因为那是我华夏土地,如今被辽贼所占,我华夏子民无不想收复失地,这不也说明父皇认可大一统的思想,说明父皇认可儒家吗?”赵元佐侃侃而谈。

赵光义眼睛一亮,对于赵元佐的话深表赞赏,没想到小小年纪就有这番见解,深入浅出,结合实际来说明问题,不愧是自己的大皇子,心中欢喜之极,同时对太子人选默默有了决定。

赵光义的雄心壮志既体现在时刻关注燕云十六州之外,也想在大宋朝出几部奇书,囊括古今,使自己的文治武功在史书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赵光义吩咐道:“你们十四人都是翰林学士,学问大,但此书关系甚大,我也时刻牵挂,卿等务必要用心劳力,把此书尽快编纂出来,编纂所需费用你可随时找户部支取,我已特旨下到户部,此书所费银两不设限制。”

李昉诚惶诚恐地跪倒在地言道:“多谢官家体恤,臣等纵然肝脑涂地,也会谨遵圣意,完成我等使命,以报官家知遇之恩。”

这李昉原本是前朝旧臣,后周世宗时期,便出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后在太祖朝经历几次贬谪,后仍为翰林学士。赵光义即位后,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天平兴国二年又命其编纂《太平预览》等书。李昉深知官家将此等重任交于他,是对他的极大信任。若书成,自己不光在仕途上将前途无量,千载史书上也会有自己的大名。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完成圣命,也圆了读书人的人生梦想。

李昉面圣完,便急匆匆找来扈蒙、王克贞、宋白等十三人,他郑重言道:“官家已找过我,询问编书事宜,我知你等也算尽心尽力,但今后将要加快速度,王克贞大人你经常因为家庭小事便告假,宋白大人你已娶了三房小妾,依然在寻花问柳谋求第四房,像这类事今后都要禁止,你们都要把心思放在编书上,官家待我等不薄,我等当用心办事才是。”

王克贞本是南唐降臣,太宗知其善文,命其值舍人院,继续负责文诰工作,此时官居朝奉大夫,太子中允,他主要负责《太平广记》的编纂。对于编纂事宜他可谓呕心沥血,在被点名批评后,有些挂不住,他腆着老脸道:“李大人,你是主修,即使书成,你的功劳也是最大,你不应该因为些许小事便斥责于我吧?我幼年丧父,全靠老母亲照料才长大,如今老母亲体弱多病,为人子者当尽心服侍才对,再者说《太平广记》我已于去年内编纂完,《太平御览》非我职分但我也会鞠躬尽瘁,如今李大人你说我照料老母有错是不是贪功急切了些?”

宋白和李昉主编《太平御览》,平日里和李昉关系甚好,对待编纂事宜也算尽心尽力。如今被李昉点了名,也是羞了一脸,见王克贞辩驳,于是自己也辩驳起来:“李大人,我虽有三房小妾,可是至今无子嗣啊,娶了四个婆娘一个子嗣也没生下,难道我宋家活该断子绝孙吗?”

李昉原本也属宽厚温和之人,平日里和同僚关系都处的不错,如今因为官家催促,所以急的点了名批评。对于王克贞和宋白的辩驳,他也涨红了脸,可毕竟身为主编,官职资历皆高于他俩,绝没有认输服软之理。于是他急道:“两位大人都有理,可究竟你们的理大,还是官家的旨意大,我等身为臣属,第一等大事便是忠君报国,不能以私废公对不对?”

王克贞和宋白见李昉把官家抬出来,也不敢再言语,都低下头,小声道:“李大人放心,今后我等尽心竭力便是。”

扈蒙为人厚道沉稳,他见事态平息,便赶紧打圆场,哈哈笑道:“都是同僚,低头不见抬头见,如今官家催促,我们就奉旨办事好了,我看今天不如让李大人做东,我们去赏月楼喝上几杯顺便赏月如何?”

李昉见扈蒙出来打圆场,而且话语幽默顿时把严肃气氛化解开来,向他投去一丝感激的目光,同时赶紧回应道:“不错不错,此议甚妙,今日我等四人便赏月吟诗,明日再谈编纂之事,王大人和宋大人认为如何?”

王宋两位大人也哈哈笑道:“吟诗赏月难道不是我等最喜欢之事吗?”

傍晚时分,赏月楼上,四位大人围桌而坐,吩咐小二上了一坛绍兴女儿红,四人饮来皆爽口无比。

李昉忽说道:“几位大人可知绍兴女儿红的名字来历?”

扈蒙和宋白皆是北方人,不知其名称来历,均面露难色。王克贞乃南方人,又是好酒之人,自然知晓,便故意卖弄说道:“这个可难不倒我,只是李大人,我若说出来历,有何彩头?”

李昉笑道:“若是王大人说出来,我将告知各位一个秘密,只是诸位要保密才行,因为这牵涉朝政。”

三人见李昉如此说,均点头答应,朝政之秘密自然不能透露出去。而李昉此举又是把三人真正看做自己人,所以才会说出此话,心中又感到安慰不已。

王克贞开口道:“女儿红自然和女儿有关,相传绍兴有个裁缝师傅,娶了妻子想生个儿子,终于有天妻子怀孕了,他高兴地酿了几坛酒埋在桂花树下,准备生了儿子以后喝,谁知呢妻子生了女儿,那师傅重男轻女就没把酒拿出来喝。等到女儿出嫁时那师傅才想起那几坛酒,忙挖出来宴请宾客。结果,酒香扑鼻,色浓味醇,于是把这种酒叫女儿红。此后,这一做法成了绍兴的风俗,嫁女时挖酒请客,女儿红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扈蒙和宋白“哦”了一声,原来如此。

李昉则点了点头,说道:“不错不错,正是如此,王大人记性可真好!”

王克贞捋了捋胡须,朗声笑道:“我本好酒之人,又岂会不知?”

接着三人便看向李昉,屏住呼吸听那秘辛之事。

李昉小声言道:“官家要用兵了!”

三人面面相觑,此等事确属极其秘密之事,肯定要守口如瓶。可又好奇问道:“向谁用兵?”

李昉道:“当然是北汉了,辽国太强大,暂时不宜用兵,可北汉在官家眼里却不值一提,官家近日来常思考着这事,我是从李皇后寝宫里相熟的小黄门口中得知的,官家询问李皇后的意见,李皇后以后宫不干政为由让官家自己考虑此事了。”

四人默然不语,脑海里却在想象着对北汉用兵的情景,纵然胜券在握,也定然要牺牲不少将士,文人心肠软又喜欢胡思乱想,他们都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开始担忧,恐生灵涂炭,恐大宋子民受苦受难!

少顷,李昉提议对着明月吟诗一首。此四人皆会吟诗,但论诗才,还要属李昉最好。于是三位大人谦让之后,举杯敬了李昉一杯,央求李昉做首吟咏月亮的诗。

李昉看向半空中的月亮,一时心情默然,回想前半生的往事,坎坷曲折,竟忍不住认为自己已垂垂老矣。

于是,他吟道:“老去心何用,闲吟月正中。细香红菡萏,疏影碧梧桐。鹤立莓苔迳,犬眠兰菊丛。吾宗不我雇,幽兴与谁同。”

三人一听,奇呼快哉,李昉的诗既有心境的映射,对仗也工整,不愧于大诗人之名。三人又敬了李昉一杯,说道:“李大人以诗中的幽然意境比拟此刻的心境,属实妙哉。古人说以诗明志,以诗明心,我等看李大人此诗已可算是以诗入禅了!”

李昉忙谦辞道:“不敢受此谬赞,不过一时感慨罢了!”接着言道:“本朝太祖一首《咏初日》实属帝王中上乘之作,我想几位大人都没忘吧?”

几人同声道:“那是自然!”

接着四人齐声吟咏道:“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四人哈哈大笑起来,为大宋朝的日益繁盛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晚四人喝得酩酊大醉,府中家丁接回府时,那轮明月已被云雾遮掩,但旭日不久就会东升了!

赵光义转向赵元僖问道:“元僖我儿,最近在研读什么课业?”

大宋官家和皇后来到望池台观看锦鲤嬉戏,旁边宫女太监侍立在侧。不一会儿,传旨太监把三位皇子领到了赵光义跟前。

三位皇子皆英姿仪表,大皇子赵元佐此时已十四岁,于宫中礼仪熟稔些,带着两弟弟一起向赵光义和李皇后行礼:“向父皇和母后请安!”

阅读宋与辽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