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架空历史 > 史事讲将

第八十章 试行海运——梁梦龙

  • 作者:徐夏半生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08-23 16:18:47
  • 字数:6070

在试行海运的同时,还著做了《海运新考》,此书“论海道曲折颇为详备”,将实行隆庆海运前前后后的奏疏、疏议、奏记、考说辑在一起,其内容包括了:“海道总图”“咨访海道”“试行海运”“海道蠡测”“海道捷径”“海道口岸”“海道里数”“海道日程”“海道湾泊”“海道通禁”“申严海防”等等。

处于明朝北方边境东部的蒙古土蛮部,不断入犯辽东边塞,张居正掌权后,梁梦龙作为他的门生受到重用,并担任户部右侍郎,后改任兵部右侍郎,曾去辽东奖励有功将士。遇母丧丁忧,除服后,梁梦龙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梁梦龙认为:“国家备御九边,按图画地,方册具备。边臣无他奇谋,只在办实心,干实事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刚到任即体察军情,问四镇军疾苦,并为其剔除。

梁梦龙在任期间,简军实,修马政,筑城堡,谨烽堠,慎择将领,以忠、勇、勤为上,无取恹然者,并说:“犹之相马,不举肥也。”他对待戚继光、李成梁这样的有功宿将,皆推诚任之,使得“目无文法吏”的有功宿将“独就梦龙约束”。在梁梦龙的“目营手画,口次指授”下,“行之期年,边备修举”,由此军势大振,以至“虏小入则小创,大入则大创”“酋长久识其姓名,部落已惮其威令矣”。

由于在蓟辽之任贡献突出,得到很高荣誉,在镇逾年,就任加兵部尚书,边墙功竣,加太子少保,三年考满,再荫子至锦衣卫百户世袭,赐白金文绮,间以飞鱼坐蟒。锡予便蕃,使命络绎,近代边臣未有也”。赵南星向明廷颂扬梁梦龙功绩:“今天下多事,求一筹边任事之臣不易得。则皇祖初年,中土久安,四裔宾服,其时仗钺诸臣竭忠宣力之效不可没也”。

梁梦龙,以右佥都御史督理营田、巡抚山东。当时,山东“以催科重急,农失其业,探丸四起”,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在于先前官员“聪明以求治效”,没有因地制宜,而是机械的推行一条鞭法,“数变更旧法,小民不知所守,滋益病”。对此,他很不赞同:“以地论差,南方之宜也,以南政治北,譬诸饮食如北人日啖虾蛤,有不病者鲜矣。”于是,下令全部恢复旧制,人民“投刀秉耒”,开始正常的社会生产,不仅人民的生计得到保障,社会经济也得到了恢复。

山东在梁梦龙的治理下,“吏率于良,士竞于教,农工商贾不迁其业,盗尽息,民既安,齐鲁之间晏然”。因此,他也得到人民的爱戴,后改抚河南,山东士庶皆不忍其离去,相与唏嘘道:“惟我梁公,畀我以生,系我父母,一旦他移之,若无民何。天子之念赤子,东南等尔,奚豫之亟、而齐鲁之夺耶。”

先时嘉靖年间,辽东饥荒,居民无以谋生,数千人跨海至登、莱,他们在这里生产、生活,但也不可避免地与当地人产生了矛盾,并步步激化,形成祸患,明政府为此更换了数个巡抚,但都未能平定。梁梦龙任职后,不顾危险,奋然乘船海上,亲自考察,在了解实情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矛盾的招安三策、八事,通过其一系列措施,缓和了两地人民之间的矛盾,社会秩序逐渐稳定。

梁梦龙,字乾吉,号鸣泉,北直隶真定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原是山西蔚州之巨族,明洪武初年为避战乱徙至真定,中进士任顺天府丞、河南副使。治理黄河决口有功,隆庆时巡抚山东,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神宗时初为户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坚持抗击蒙古土蛮,加兵部尚书,后遭弹劾去官,在真定家居19年卒,为官颇享清名,人称“梁阁老”。

隆庆海运所延续的时间并不长,涉及的范围也不甚广,但仍具积极意义。第一,明朝海运主要是为了供给北京以及辽东军饷,海运相对运河漕运,效率高、费用少,能及时有效地实现供给。这次海运,暂时缓解了其时黄河屡次决口河漕难行从而摆在明政府眼前的最急迫的问题,达到了其最初目的;第二,实行海运进一步沟通了南北方联系,为南北海上贸易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山东、京津等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三,当时山东等地海防久弛,实行海运的同时连带加强了海防。

受命后,梁梦龙派遣指挥王惟精等人进行了多次的试行海运活动,就便进行探访和勘察。此外,梁梦龙还下令,沿海地方不拘军民人等,如有情愿将自己或收买杂粮、用自己船只装载、自胶州海口起至天津籴卖者,均给予执照,并且如果是良民,则重加犒赏,如果是有罪之人,则允许通过试行海运来赎罪。在梁梦龙的鼓励下,先后有多人主动试行海运,海道勘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由于梁梦龙的积极努力,终于对海道的口岸、日程、里数等有了甚多的了解。

他随即向朝廷上疏,建议正式实行海运,并指出:“以河道为正运,益加综理,以海为备运,兼为规复……再照海防至重,沿海卫所疲顽岁久……今行海运,兼饬海防,是不但有俾于国计,兼有俾于地方。”梁梦龙迁右副都御史改抚河南,海运之事便由王宗沐督行,而后海运成功,梁梦龙受赐白金文绮,加俸一级。由此,恢复了南起淮安至胶州,北自海仓口至天津共三千二百余里的运粮海道,堪分漕运之半,为国家利甚巨。海运船队行至即墨福山岛,遇大风,坏运粮船七艘,漂米数千石,溺军丁十五人,给事、御史交章论其失,海运遂罢而不复行。

在辽东,最显眼的是取得了一次次的大捷:土蛮等三万骑入犯东昌堡,梁梦龙称:“团营结阵,难与争锋,急以精锐出边,擣营救险,一鼓可擒也。”李成梁率游击秦得倚等提兵出二百里塞外,果大胜,斩部长九人,余级八百八十四。土蛮等四万骑从前屯、锦川营等堡深入攻掠,梁梦龙亲率劲卒三千出山海关为李成梁声援,又分遣两参将遮击,并移戚继光驻一片石邀之,三军奋勇,大破来犯者,梁梦龙任职蓟、辽总督期间,先后奏大捷者九,受诏褒奖十余次。

在蓟门最卓著、并流传至今的贡献是筑台修城,明人经略蓟、昌者多主张守,“而守之所最先者,一为修台,一为修墙”。之前谭纶、刘应节、杨兆、王一鹗以及戚继光等人均对台墙加以修筑并不断改进。梁梦龙认为:“蓟镇十二路,古北口为要,各路次之。昌平三路,黄花镇为要,各路次之。”所以他立志修筑完成这两处边墙。这一工程规模较大,施工难度也较大:“二千里间处处设险,工力之钜,殆汉、唐以来未有者”。

大功告成,共修成蓟镇边墙5363丈,敌台101座,铲削偏坡587丈,并建潮河川大桥一座;昌平修边墙4641丈,敌台10座,铲削偏坡55处。为维护明王朝边疆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其所修筑的边墙、敌台有的至今仍存。

梁梦龙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时,“颁布条要,刊削阘茸,不事苗薅发栉,一切治办”。时值河南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官员多以捕获农民起义者为功劳,梁梦龙很不认同,他认为:“俟盗起获之,讧吾民矣,法当使无盗。”据称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不仅农民起义在他所辖的范围内销声匿迹,而且还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地步,“户可脱牖卧也”。

隆庆年间,黄患相继发生,运河冲决,河道淤塞,漕运受阻,运粮船只数百艘颠覆,损失粮食数万锺,京师坐困,这使议复海运者空前兴盛,开否胶莱河之争亦空前激烈。给事中李贵和请开浚胶莱河,明廷遂派遣给事中胡槚赴山东调查是否确实可行,并与当地抚按官进行商议,作为当地官员的山东巡抚梁梦龙一直积极主张实行海运的。他认为:“河漕似安而多劳费,海运似险而属便利,一任其劳,一任其便,相济之策”,当以海运羽翼漕运。所以他不失时机地上疏道:“献悞执元人废渠为海运故道,不知渠身太长,春夏泉涸无所引注,秋冬暴涨无可泄蓄,南北海沙易塞,舟行滞而不通。”在反对声中,开胶莱河报罢,在梁梦龙及其他主张海运的官员的积极建议下,明政府最终同意试行海运,命量拨近地粮十二万石试行。

阅读史事讲将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