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短篇文学 > 渔猎洞庭

三、打刊子

  • 作者:作家bpAjrt
  • 类型:短篇文学
  • 更新:05-07 11:36:28
  • 字数:5008

他推托不想到集体渔场做场长的最大理由,嘴上说是怕失去太多的自由。但更多的原因却是家庭负担重,上有父母下有一群孩子,进了单位,只有自己一个人拿工资,老婆孩子要私下去网个鱼什么的还会招人闲话。

游说的人也有道理:进了单位,至少全家人的口粮有保障,黑市两毛钱一斤的米,凭指标买才八分三;壮劳力每月三十三斤粮指标,非壮劳力、妇女三十一斤;孩子上学的,高中生三十四斤,初中生三十斤,小学生二十四斤;外加每人每月四两菜籽油票,总之基本够吃的。三十六块钱的月工资,除去买全家人的粮油还有剩下的。过年还可以凭布票买布做新衣服,凭肉票买猪肉过节,凭煤油票买煤油点灯……七毛六一斤的猪肉只有食品站能卖,没有肉票是绝对买不到的。

陈二爹住在湖对面的牌口,是和汉叔结伴划船过来的,按惯例他们俩也会在湖区顺道先转一圈。

汉叔和陈二爹家离得近,他比桂爹要小七、八岁。按当地的风俗,男人成了家有了孩子,别人就开始称呼某某爹了。单凭孩子们口中的一个“叔”字,就知道桂爹和他之间的关系己经不一般了。事实上,他们之间做什么事情已不再需要约定,而是一种完完全全的默契。

总之,入单位的好处有一箩筐。而且领导还说了,以后不准沿湖的闲杂人等私自打鱼打猎。

到底选哪一处,他还想和伙计们商量商量。虽然最后还得他自己拿主意,但他深知,打刊子算是他们这一行的大型集体行动,需要细致的分工和配合,严格的组织和纪律更加重要。这就更要大家有商有量的,不能把各自的想法藏在心里头。

借着满天星光,老伙计们按事先的约定又聚到桂爹的新居里来了。

堂屋的正中摆着个硕大的柳树头,向里弯曲的一侧已经燃了好长时间,火苗不大,但树头表面已经烧出一层厚厚的红色木炭来。陈二爹用他长长的铜烟斗在树头上敲了敲,一大块木炭松脱开来,飞溅起满屋的火星。树头空洞处立刻被窜出的火舌裹住,屋子里一下子明亮了许多。

管他呢,一介百姓,出工领工资就好了。

渔民的收成按规定不能私自出售,但并没有说不能吃和送人,交足了集体定下的指标任务,只要不是大鸣大放,多出来的就自个儿掂量着处理吧。也正因为隐含着这种便利,大伙儿干活积极性还是蛮高的。

常年活动在这片湖区,桂爹对每一个港湾河汊都了然于心,但今天他还是荡着枪划子花一整天时间在湖里转了一圈。

入冬以来,桂爹和伙计们已经打了好几回刊子,次次都是满载而归。但桂爹因为家里建房子,耽误了不少出工的时间,猎物都上交给单位搛工分去了。

自从前几年政府组织各自为政散捕的渔民成立集体渔场以来,他就再也没有以前自由了。

但除了集体组织的季节性捕捞作业,大部分时间他们还是各自以户为单位,把捕到的鱼上交集体折算成工分,年底再“按劳取酬”。“交少了要扣,交多了不补”的规矩却不尽合理。

今年北方天气较常年更冷,南飞过冬的野鸭比往年来得更早也更多。

狩猎地点的选择非常重要,今冬打过刊子的几处暂时是不能再用,野鸭是有记忆的,今冬绝对不会再大群大群地在那些地方聚集了。

有几个地方他在夏天就留意着,水草长得特茂密,这意味着会在淤泥下结出更多的草籽粒。其中,有两处湖水退到只剩下四五寸,刚好是野鸭既可以游水,伸长脖子又可以挖到草籽的水深。旁边的沙洲早已露出,正好用来埋刊子和困船。

就这样,他变成了这个集体小单位的头儿。除了那些最亲近的人,其他人跟着改口,开始叫起“徐场长”来。要说打鱼打鸟他是在行,但要他去做这个领导,他是从来没有在行过,也许永远也不会在行。

桂爹并不想进这个渔场。一个自由惯了的人,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地往自己嘴上套个笼头嚼子呢?但以他的人缘和在圈子里的威望,加上他捕鱼打猎的出众手艺,人家是不会轻易放过他的。

找他做工作的人来头还不小,是地区水产局的一位重要领导。以前索未谋面,据说一开口就是一句:“桂爹好,桂爹好!既打鱼,又打鸟。”应该是有备而来。

桂爹心想,人家这是在威胁自己呢。自古以来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给捕鱼打猎,那“活人还能给尿憋死”不成。他心里这么想,但嘴上可没说出来,人家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只不过把后面的重话用错了地方罢了。想想自己现在也不年轻了,要转过去十几二十年早就“爆”了,现在的想法就是:“得饶人处且饶人”罢。

捕满了鱼,打够了野鸭,搛足了工分,再多上交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工资是死的,交不足要扣,交多了可没得涨,只是桂爹身为带头人,不能让其他人比了下去。

喜爹和秋爹打鱼还行,却称不上打猎能手,但凡有这种大型狩猎行动,桂爹都会预上他们一份。这个季节的农村,集体上也没有太多的劳动,挨年近晚的,打些野物过年也好啊。冬天湖水消退,小岛的东南面己有一线沙洲连到对面的岸上去了,所以他们就直接抄早路过来。

汉叔瘦削精干,火塘燃得有些猛烈,他索性将狗皮大衣脱下撂到竹椅子的靠背上,一边细心地卷早烟一边耐心地听陈二爹侃大山,讲过去的威水史。

陈二爹讲起古来爱挥舞烟斗,也不怕戳到别人。知根知底的,大家会自觉坐得离他稍开一点。

秋爹和喜爹照例在火塘里烤鱼骨和糍粑。糍粑是婶婶们做来过年吃的,不知是哪位爹偷着带来了;鱼骨头是夏季捕到的大鱼,只能剖开来卖,骨头卖不到钱没人要。食品站收大鱼时还要扣秤减骨头重量,他们送鱼时会顺道捎回来。新鲜卸下的鱼骨腌好、晒干,大冬天的用炭火烤脆了下酒,一流。

捕猎到的鱼鸭说是交到食品站卖,但见到卖的却只有鱼没有野鸭,野鸭都向上级部门调拨了。也许是弄到其他大城市去卖吧,但更有可能是由上级单位私下进行了再分配,都调拨到领导们的餐桌上去了。

多出的渔获也不能自己拿去卖,那叫做“资本主义的尾巴”,是要割掉的。怎么割?开除出集体渔场,没收捕捞工具,挨批挨斗呗。

集体渔场也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那可是一个有粮票、油票、布票发放的单位。粮本上印着《十五种粮食供应证》,粮指标可直接兑换成hun省粮票,省内通用。与工人阶级的国家粮和全国粮票比,就差那么一丁点儿。单位不大,待遇也不高,却有不少人艳羡着,当然,也有人并不以为意的。

阅读渔猎洞庭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