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短篇文学 > 我当探墓人的那些往事

第6章渤海国

  • 作者:阴阳寻人
  • 类型:短篇文学
  • 更新:02-03 14:04:40
  • 字数:5016

书中好像记载,忽汗城曾经是中国唐代渤海国的都城,此城建筑在东京城盆地的冲积平原上,南近镜泊湖区,西与北邻近牡丹江畔,东为汇入牡丹江的马莲河。

至于现在,我记得这地方好像已经不叫忽汗城了,而是易名为‘上京龙泉府’,是国家aaaa级重点保护区,位于hlj,宁安市西南的渤海镇。

只不过这个曾经雄踞东北三省的渤海国,在后世鲜为人知,我要不是看过我爸那本孤本,还真不一定知道这些。

当张显宗听我说完,几乎没有任何异议,只是面含微笑直勾勾的看着我。

想到这,我便将自己知道的告诉了他。

唐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遣侍御史张行粜,至震国招慰,大祚荣派次子入侍唐朝,以示臣服,唐太极元年(712年)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

从此,粟末秣鞘去秣鞠号,专称渤海,后在唐宝应元年(762年),第三任渤海郡王’大钦茂’,由唐朝册封建国、史称渤海国。

这个由粟末靺鞨大氏建立的国家,全盛时期领土跨据了东三省全境,以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和朝鲜北部广大地域,首都忽汗城(上京龙泉府),更是当时在东亚地区,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城市,号称“海东盛国”,共传十五世王,历经229年。

“既然你知道忽汗城就好办了,我和你爸先前打的钉子,就在此地附近一个叫田仙峪村的后山上。”说完,张显宗又问我:“你对渤海国又了解多少?”

“渤海国?”

当初我看见那本孤本后,的确是花了好一段时间钻研。

除了我和张显宗之外,还有两个人。

一个是开车的年轻男子,带着鸭舌帽,年纪约莫三十岁左右,体型壮硕,右脸上,有一道从眼角延伸至耳垂的‘蜈蚣’伤疤,很是狰狞。

另一个,则是坐我旁边,靠着车窗熟睡的胖子,怀中死死抱着一个帆布包,生怕别人抢了去似的,让我不禁好奇他这包里到底装的是什么。

车上。

据我所知,渤海国是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满族先世粟末秣鞴人建立的地方政权。秣鞘,在商周时代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才称做秣鞘。

武则天时,粟末秣辑其酋长乞乞仲象,被封为震国公,唐朝中期(7世纪末),乞乞仲象之子大柞荣统一了除黑水部以外的秣鞴诸部,建立了地方政权‘震国’,自称“震国王”。

我仔细的想了想,这个名字很耳熟,我好像是在我爸的其中一本藏书中见过,那是一本探解东三省历史文化的‘孤本’。

这突然多了一个便宜妹妹就算了,还冒出来一个‘远房亲戚’。

“听说过忽汗城吗?”张显宗回过头看我。

张显宗点了点头,随后很欣赏的看着我:“都说你们老张家的人,都是活历史,现在看来,所言不假。”

对此,我也只是笑而不语。

我被他看得有些心底发毛,赶紧打开话题:“宗叔,你和我爸该不会是想……”

“没错,

我们这次分甲的东家(墓主),就是渤海国的最后一任君王,大諲撰。”

我一听,心中直接喊了一句好家伙。

我这第一次参加‘分甲’,就是君王级的‘钉子’,这都够老子吹一辈子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王级的‘钉子’,可不好掏啊!

想到这,我就问他那颗‘钉子’,现在是什么情况?

“老钉在巨擎落地的时候就塌了,我们必须重新掏个钉(盗洞)打进去。”张显宗说。

听到这,我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要真是这样,他又何必千里迢迢的回京找我?

果不其然,他接下来的一句话,就印证了我的想法。

“就是这个钉口,不太好整……”

张显宗说此一顿,看向我:“张逆,到时候可就全靠你了。”

我硬着头皮点了点头,心有点慌:“那啥……宗叔,能和我讲讲具体情况不?”

“这个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行了,眯会眼吧,接下来的路,可不好走……”

……

接下来两天时间,我们几乎都是在车上度过,期间除了加油和拉撒,基本上就没停车休息过,那时候的高速公路,远远不像现在四通八达。

我们从bj出发,前后上下高速十几次,最后才抵达吉林长春,又途经敦化,最终才到我们的目的地,宁安。

当我们的车子,

在渤海镇一间农家乐停车的时候,我都感觉自己快散架了,日夜兼程了近一千四百多公里,别说是我,哪怕是张显宗这个老车客,都嗷嗷叫屁股痛。

另外两辆车上,还有四个人,据张显宗说,他们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湖南长沙人,地道的‘土夫子’,他让我管他们叫李老大,李老二……就成。

至于那个刀疤男和胖子,刀疤男名叫刘钊,是江苏南京人,师承中原‘走地仙’,不仅‘分甲灌大顶’了得,手上功夫也是一流。

胖子的话,复姓诸葛,单名一个狄,二十来岁出头,来自北方,具体出处不详,张显宗还是通过一个‘铁子’介绍,才认识的他。

这里,我跟大家讲解一下,盗墓贼由于南北差异,北方的盗墓贼,通常都被人叫做灰八爷,土耗子。南方的叫掘地虫,土夫子,中原地区普遍就叫走地仙,也有人叫坐地虎。

而盗墓贼,通常也不把古墓叫做墓,一般都叫‘钉子’‘蘑菇’‘墩子’‘馒头’或者是‘坑’‘窑’‘洞’。

至于‘盗墓’,从黄河以南开始,最远到东北沈阳,你只要说‘倒斗’二字,是道上的人,基本上都人尽皆知。

只不过河南到苏北一带,河南安阳那边,有人管盗墓叫做‘挖红薯’,也有叫‘挖古’,苏北地区的话,有些人叫‘下湖’,或是‘找铜路’,陕西一带多数就叫‘支锅’。

黄河以北地区,则是称呼盗墓为‘翻肉粽’‘翻咸鱼’或是‘扫仓,’‘驾枯票’居多,总而言之,这些都是属于盗墓行当里的黑话。

如果有一天,你忽然发现身边的一个朋友,一夜之间暴富了。

你出于好奇,你就问他最近在忙活什么,他跟你打哑谜,或是不小心说出上面其中任何一个词的时候,那你可就得小心了。

因为他很有可能,就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盗墓贼……

本站网站:

毕竟我家世代是做古玩生意的,倒腾这东西,除了自身的眼力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对中华各朝代,以及地方文化历史有所了解,谈不上要精通,但最基本的认知,还是要有的。

“宗……宗伯,我爸他到底在哪?”

喊出宗伯的时候,我还是有些不习惯。

阅读我当探墓人的那些往事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