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短篇文学 > 年代:激荡1977

第4章:留洋的女技术员

  • 作者:不盈尺
  • 类型:短篇文学
  • 更新:02-18 15:03:58
  • 字数:2920

太正式了,不符合小聂同志的口吻。

聂子航把纸揉成一团,又重新拿出一张信纸,斟酌了好一会儿。

1977年11月”

重新审一遍错字,聂子航默念着“小聂同志,我尽力了”,把信装进了信封中。

虽然能从来信中感受到杨静红深切的母爱,但他毕竟是鸠占鹊巢的穿越者,没有对待聂母的真情实感,好似无论怎么下笔都透出一股生涩。

“高考于我而言是一次考验,但请母亲放心。

此致敬礼

子聂子航

我已将消息告知爱红与子健。

爱红对相亲表现的十分羞涩,并托我转告您,家中一切安好,请您务必保重身体。

子健同言。”

至于投稿到哪里,历经时代变迁,由巴金先生主编的《上沪文艺》就很好。

再有一点,大约两年后的全国企业改革,报刊类系统将全面自负盈亏,而创刊于1953年的《文艺月报》,即《上沪文艺》的前身始终屹立不倒。

趋利避害,也是身处时代浪潮中必须考虑到的事情。

《潜伏》原著是一本仅有一万字的短篇小说,并没有电视荧幕上那么刀光剑影、面面俱到,无论是题材、体裁,或者改编程度,都十分适合二次创作。

聂子航尽量缩短笔触,省略不必要的描述口吻。

笔端稍作停留,添补了两句。

见字如晤。”

刚写下两个字,聂子航觉得不妥,重新划掉后写下一个“妈”。

“妈:

算了,反正聂母远在天边,就算从字里行间敏锐地察觉到了什么,一时半会也无法拟证。

聂子航把心一横,不再瞻前顾后。

……

由上级牵头引入苏南国营企业的一批新式生产设备于次日抵达县区,苏钢厂郑厂长领全体生产工人迎接技术人员与生产设备的到来。

全体生产工人,也包括了聂子航这个不在编制范围内的“收发室工人”。

眼瞅着这近乎迎接首长规格的阵仗,聂子航暗暗咋舌,但转念之间又能明了其中原因:

生产技术方面的突破依然进展缓慢。

而这批抵达苏南县的新式生产设备源自东欧,无论是在外交意义,还是生产技术的突破上,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这就是隶属“小三线”工业计划的好处,连带苏南县的轻工业,例如红星食品厂,苏江纺织厂等国营轻工企业,也能喝上一口汤。

意义重大,自然阵仗也大。

聂子航站在工人队伍的末尾,看着货车上下来两人,一男一女,一老一少。

郑厂长上前激动地与带头的技术组长握手:“可算等到你们了!”

聂子航的关注点却在技术组长身后的女技术员身上。

一身灰色中山装,齐刘海,眼神顾盼之间却有着干练而明丽的气质。

最重要的是,聂子航发现女技术员戴着一块手表。

那既不是陈婷口中的“上沪全钢手表”,也不是“天津飞虎手表”。

而是一块外国手表。

前方,技术组长与郑厂长激动握手之后,介绍道:

“这是我的技术员,余晓丽同志。晓丽同志曾在英国留洋,回国后在首都第八机械工业局,这次主动请缨下县区支援地方,是这方面的高材生。”

聂子航这才恍然。

接下来厂长与技术员参观车间产线,就不再需要聂子航等闲杂人等作陪。

收发室的工作时间基本集中在上午、午后两部分,下午的时光相对清闲,是用来写稿的绝佳时机。

“1945年,军统情报站,正在进行情报窃听的军统特务余则成听到一声枪响,前来与他进行交接工作的张明义后背中弹,“扑通”一声,直挺挺地倒在了血泊中……”

“妈:

拿定主意之后,聂子航从抽屉中取出一张信纸,着手给远在西南的聂母回信。

“母亲:……”

阅读年代:激荡1977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