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短篇文学 > 渔猎洞庭

二十八、捕捞队出征

  • 作者:作家bpAjrt
  • 类型:短篇文学
  • 更新:05-07 11:36:34
  • 字数:21214

领导们的意见是:“你不去人家也会去的!去迟了鱼都没有了,还不如不去。”

他们的考虑或许是对的,因为他们站得高嘛。但站得更高的人是不是应该认真考虑一下,规范一下捕捞秩序,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找出一个平衡点来呢?

人们惯用涸泽而渔来比喻。抽干水捕鱼,前面提到的那些如鲇鱼等机灵鬼,兴许还真的可以躲过去。但电网一过,躲的机会都没有。所以,这种毁灭性的捕捞方法,是比涸泽而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开捕的头几天没有特别的故事。鱼获还是蛮不错的,八大家鱼是主打。青、草、鲢、鳙,鲤、鲫、鳊、刁,前面七种都是单个类别的鱼,刁子鱼却是对那些身体修长、侧扁的鱼的总称。

船队在出发时,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仪式,当然是极具时代特色的——聚餐,领导致辞,烧鞭炮,启航。

鱼大到一定程度,被电网电到只是短时间晕掉。如果它没被及时捞起,电网的网衣又没有兜住,很可能它还会有活过来的机会。遭此大劫,鱼身体肯定受到严重影响,但至少也算是捡回了条小命。

捕捞的人感兴趣的正是这些大家伙,怎么可能轻易放过?大鱼能在遇到电网后逃出生天,那种机会可是极微小的。

这样一来,结果基本只有一个:在电网经过的地方,大小鱼儿无一幸免,还包括不能及时钻入泥底的其他绝大部分水生动物。对于这种情况,是真正的一网打尽。

镣钩平时用来控制小船,搁在拖网的纲索上跟着鱼网走。等遇上电到大鱼,就将镣钩狠狠地扎进鱼身,一支不够就多用几支。

遇到特别大的家伙,所有的小船都立即围过去,将全部镣钩招呼到大鱼身上。还将它拖拉到电网的铜线边上,强大的电场会确保大鱼无法苏醒过来再逃脱掉。

用电网捕捞,算是比较先进的方法,不少大单位都这样。捕获量大,效益好,国营大单位趋之若鹜,群起仿效,其他小单位就只有羡慕的份了。

有大湖捕捞能力和工具的人,都计划着在这年秋冬季节,赶过去大干一场。当时,私人个体的小打小闹不仅不允许,也基本粘不上大捕捞的边,至少也得是集体单位。最有优势的还是那些人力物力强大的国营单位。

捕捞的主要工具己由拖网演变成大围网、电网,核心船只也改成了机动船。传统的丝网船只能躲在湖边角落里下网,去到湖心,也许网才撒下去,大电网一过,会将你的网连人带船卷进去。

若大个洞庭湖,沿湖不知有多少个大单位。一起往湖里拥,湖里的捕捞作业就显得十分繁忙且混乱。

一九七八年的洪水不小,别的不谈,对渔民来讲,还意味着这一年洞庭湖里的鱼特别多。

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鱼生长在水里,谁捞到就是谁的,捞不起来的还不是流走浪费了。”恐怕这是周围绝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

小鱼甚至鱼苗遇上电网,强大的电流会将其直接电死。而那些鱼如果在岸上,一百斤还能卖到一元几角,但在大湖中间,捞起、收集、运输,成本已经不小。何况使用电网的都是国营大单位,有谁在乎那些小钱?就都任流水直接冲走了。

理是这个理,包括桂爹在内的几位老职工也把想法提了出来。

电网和以前的猪婆网差不多,只是网衣更深,有近二十米,同时取消了网袋。包括泡纲、脚纲全部由尼纶材料制成,浮筒是泡沫塑料做的,网坠统一用铅块。这种装备相比以前,真的是鸟枪换炮了。

船队在夏末就已经准备妥当。敲定出发的日子相对有些早,主要是因为洪水季节刚过,湖水水位高,鱼的密度较小。加上湖里各种鱼儿正处在一年之中的生长旺季,太早开捕会有些浪费。

船队的组成也和以前的拖网船差不多。只是大船上要安装发电机组,空间被占用不少,用电安全也是个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就得另外增加大船装鱼。

捕到的鱼不再是直接随网吊起,而是将电晕的鱼及时捞到小船上。被电晕的鱼必须立即捞起,否则一会就沉到水底去了。网衣虽大,能不能将鱼接住和兜起来还是未知之数。就算行,鱼在水中醒过来后也还会逃跑。这就得增加捞鱼小船的数量了。

将红鳍鲌、青梢列入到刁子鱼还好理解,但将鲌鱼列进这一类就有些勉强了。洞庭湖区捕获的鲌鱼单体二十五、六斤也很常见,这么大条鱼还说它是刁子,你不觉得不合适吗?

鲌鱼因其嘴巴向上翘被习惯称为翘鲌刁子。孩子们因其上翘的嘴型像是在哭,戏称其为哭脸巴。

要为其正名肯定难度不小,但它真的不是刁子鱼。看看它的族谱就知道,他可是鱼类中鲤鱼科中的一员。

在八大家鱼之外,其他的种类还很多,有鳡鱼、鳜鱼、乌鳢、鳗鲡、三角鲂、鲟鱼、黄骨鱼、鮠笋等等。

八大家鱼中的前面五种,大条的五、六十斤常见,青鱼、鲤鱼还会有更大的。但鳊鱼和鲌鱼就没见过三十斤以上的。

其他鱼类中的鳡鱼,身体可以长得很大。鳡鱼是鲤科鳡属大型淡水鱼类,别称黄颊鱼。因头部像虎鲨,又称水老虎、大口鳡等,我国南北各地的平原地区均有分布。性凶猛,主要以其他鱼类为食,连凶猛的黑鱼、鲈鱼等都在鳡鱼的食谱上。还因其肚皮呈明亮的浅黄色,湖区的人有称其为黄钻的。

渔获中特别要提及一种手板大,叫鳑鲏的小鱼。手板大的鳑鲏鱼算是到顶了,也不好吃,就是个漂亮。

当年参加捕捞队的一位知青讲:“对着那迷人的大湖精灵,真有让人再将其扔下水去的冲动。”可就是没有谁想到将它们养起来观赏。

(九十年代开始流行养热带鱼,绝大多数都是外来种。后来又流行起养珊瑚鱼来,饲养成本更高。于是,有人将注意力移向土生土长的一些观赏鱼种。

饲养中国斗鱼的人不少。耐看,易打理,随便往哪里一扔便成,只要有水,还可以消灭蚊子的幼虫。

如果你养了一缸鳑鲏,那无疑是极具特色的。鳑鲏体型和鲫鱼相似,通体银白色,背脊略带浅蓝。但对着光线会闪现出色彩斑斓的光彩来,尤其是它的眼睛部位,出现似流动的彩色光泽更叫人着迷。

平时饲养用来观赏的鳑鲏鱼顶多也就一寸来长,再大就不好养了。在洞庭湖捕上来的鳑鲏鱼却能长到巴掌那么大。

养鳑鲏鱼需要极清洁的水,最好还能有水草。这也是一般的鱼塘和水沟里找不到它们的真正原因。而且,它们喜欢群聚在一起,饲养的话最好也应该有几十条,显得活跃。

想让你养的鳑鲏鱼自然繁殖,可有较大的难度。但试试总也无妨!在鱼缸里放两只河蚌,鳑鲏鱼会将鱼籽产到河蚌的鳃里孵化。它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共生关系。)

桂爹在开捕的第四天已经没有呆在大船上了。

电拖网不像传统的猪婆网,不用经常起网,电晕的鱼直接从水中捞上来放丝网船上就行。大船上还有其他熟练的老同事照看,他干脆下到小船上捞鱼去了。

第五天上午,渔获并不是特别的多,大家按各自分工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捕捞作业。突然,桂爹东边丝网船上有个年轻人一声惊呼:“快看!那是具尸体吗?”

那条船上还有另一位知青,只定定地呆立在船上。两人的镣钩都紧紧地握在手里,指向水中电网边浮起的一团浅黄色东西不敢动。

桂爹戴着厚实的绝缘胶手套己显得有些苯重,扭转身子将镣钩搭在拖网的泡纲上出力一拉,脚下的丝网船船尾向水中浮起的物体冲过去,样子就特别滑稽。

桂爹抡起镣钩,将钩尖猛力扎进那物体上面。同时大声招呼其他人:“快来帮忙,是一条瓦子!”

好多人没听明白,但也能从桂爹的动作和喊声中知道那一定是条大鱼,就急急忙忙围了过来。结果是你一镣钩,他一镣钩,把条大鱼困了个严严实实。

最先露出水面的是鱼的腹部,像个大皮球。先前看到的人还以为是腐烂发胀的尸体,吓得立在船上乱叫。现在看得分明,在十几支镣钩的拉动下,鱼身大部分露出水面,原来是条大鲇鱼。

这种鲇鱼不同于平时在山溪、田间、水塘捕捉到的那种,平时见到的多为黄色或黄绿色,最大也不过几十斤。因为它的颜色之故,也有人称之为黄鲇。

洞庭湖中当然也有黄鲇,但桂爹口中的瓦子是一种头、尾、背部墨绿色,肚皮有些灰白的鲇鱼。和黄鲇最大的区别是,它有六条须,黄鲇只有四条。

另一个区别是,它们可以长得很大。具体有多大呢?资料记载,印度恒河中的六须鲇,最大的可超过一千斤。但洞庭湖里的六须鲇是不是同一物种,能不能长到那么大都还是未知之数。

鲇鱼有四须和六须之分,还有没有诸如二须、八须等品种呢?不知道,也没有听说过。但其他鱼还真有二须和八须的,而且,多少条须确实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你可以凭借它去认识和区分鱼的不同品种。

鲤鱼有一对须,唇角稍上左右各一条;鲃鱼也只有一对须;鲮鱼的口虽小,但它有两对须……当你分不清它是鲤鱼还是鲩鱼时,可先看一下嘴上有没有须,草鱼没有须。

六须鲇在上唇长两对须,下唇长一对;黄鲇上下唇各长一对,却有人称其为二须鲇,明显不科学。

鳠鱼身体细长,灰褐色,无鳞,口部有四对须,它是真正的淡水鱼。黄辣丁、魽鱼都属鳠鱼。

塘鲺是一种热带、亚热带鱼类,属于鲇形目、胡子鲇科动物。它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各地,常见的两个品种是胡子鲶和革胡子鲶。广东人喜欢吃塘鲺鱼,清蒸、豉汁蒸或煲粥,正餐、宵夜皆宜。

塘鲺鱼也是八条须,又是鲇科动物,却没有人将其称为八须鲇。有的地方的确有八须鱼的叫法,却分不请是鳠鱼还是鲇鱼。其实区分很容易,鳠鱼尾鳍分叉,鲇鱼尾鳍不分叉。

还有只长一条须的鱼。一条须,那该长在哪里合适呢?上边?下边?左边?右边?确实是一个问题。

那是一种叫鳕鱼的海鱼,他的下颌上长有一条须。

银鳕鱼大家都很熟悉吧?就是它,只长一根须。当然还有它们家族的其他品种。其实,我们跟鳕鱼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密切得多,因为鳕鱼的肝是生产鱼肝油最重要也最广泛使用的原料。这下你该明白了吧?

如果你坚持说,《动物世界》节目里介绍了一种叫电鳐的鱼,从背上伸出一根须来,垂在自己的嘴前,顶端还会发光。吸引其他小鱼来到时,就突然张嘴将小鱼一口吞下。

可那根所谓的须已经长到背脊上去了,硬要说它是须可就不妥当了。而且,它的功能也与普通的须明显不同呢。

其实,鱼须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猫须要用来量耗子洞的大小,虎须是为了留给胆子大的人去“捋”的……鱼须也肯定有它的用处,只是还没被人认识到而已。

可是,又有那么多的鱼儿并没有须。看来鱼的须可能有点象人的阑尾,有它不多,无它也不少,纯粹是聋子的耳朵——摆看的。

倒有一则关于鲤鱼须妙用的故事。

话说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访华,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了美国访华团一行人员。出于礼貌,人家要回请。但因当时的交往和了解还甚少,互相之间都怕犯了忌讳而特别小心谨慎。

美方通过中间人,按美方当时的标准费用请中方帮忙安排宴席。对当时经济欠发达的中方人员来说,那样的餐费标准可算得上天文数字,而且是用我们奇缺的美元支付。

但吃什么好呢?这可难倒了我们的外交人员:不能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因为我们是诚信礼义之邦嘛,但当年全聚德的烤鸭也才一元几角一只。难题逐级上报,直到汇报给周总理。

周总理也觉得该慎重对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何况是国家经济建设亟需的美元呢,只要收得公平合理,就不要让它白白溜走了。他挥笔在一张便条上写下了那著名的菜谱,其中有一道菜是“糖醋黄河鲤鱼须”。

工作人员看后,知道黄河鲤鱼因长年生活在含泥沙重的黄河水中,早已脱胎换骨变了口味,是一道驰名中外的美味佳肴,犹以肉质细嫩著称。但总理写下的菜单中多了一个须字,是不是写错了呢?总理说:“没错,要的就是鲤鱼须!”工作人员听后会心地笑了。

宴会朴素、隆重,八菜一汤,糖醋黄河鲤鱼须是主菜,另外有辣子鸡脷尖等。但用来取须的黄河鲤鱼、切舌尖的鸡虽然绝对不会扔掉浪费,可费用还得一并由对方承担。

总理就是用这种巧妙的办法为国家搛下笔外汇的。

这个故事并不见得就是真的,但那时的国家领导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位置却是真真的:睿智、幽默,全心全意为人民!在当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而且流传得很广。也没有人会去质疑它们的真假,因为大家都觉得那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捕捞队的年轻人都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几位老职工也只是曾有耳闻但并无眼见。桂爹说:“大概在三十年前,和朋友一起在靠近城陵矶洞庭湖到长江的入口处放挂钓,曾钓起过一条,但那也比这一条小。”

挂钓是一种大拇指粗的鱼钩,空钩均匀悬挂在粗麻绳上,放入湍急的水流中。过往的大鱼碰到鱼钩被勾住,鱼挣扎时会触动更多锋利的鱼钩勾到它身上。其实,钓鱼不用鱼饵的方法还有很多种。

电网捕到的瓦子被吊上大船,一过磅,二百三十三斤。消息传出,就引来不少人看热闹,还有人偷偷提出私下购买的。

可这东西对捕捞队来说也是新鲜事和稀处物。经商议,决定将它制成鱼干带回单位去,作为战利品,也好让全场的人都开开眼界。

因为腌制和搬动都不方便,最后还是将它分成了大小十几块。

捕捞队里有不成文的规矩,参加捕捞的人可以选取一定数量的鱼晒成鱼干自己带回家去。常见的鱼种肯定是没人要的,最受欢迎的要数白鳝、鮠笋、鳜鱼等,这次还多了条瓦子。

也有人提出现在就分到个人手的,是怕拿回去不好分吧?但还是“先拿回去展示一番再分”的想法占了上风。

好消息不断传来,有兄弟单位捕到了江猪子,是有一百五十斤重。其实,那不是鱼,是一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附近湖泊的豚类哺乳动物。它们是用肺呼吸的,背部靠头顶有一个圆形气孔,它会利用这个气孔定时浮出水面呼吸空气。

以前,有一兄弟单位捕获到了江猪子,拖到岸上还没有死。最后,不知什么时候醒过来了,弹跳起来将一名靠近围观的人压在身下。等众人合力将鱼掀开,那人已救不回来了。

现在大家都知道,电网捕到江猪子时该怎么做。拖上岸或吊上船后,用暖水瓶塞塞进它背脊上的气孔里,大“鱼”十分、八分钟就没命了。当然,人要在确认其已经死亡后才能靠近。

因为体型太大,江猪子在鱼市场也是被分开来卖的,好像卖猪肉。捕捞队里的年轻人大都没吃过那东西,收工卸鱼时就特意去买了一大块回来。肉的口感介于鸡肉和鱼肉之间,有点像大条娃娃鱼的味道,并不好吃。

娃娃鱼学名鲵良,因叫声像婴儿啼哭而得名,它是两栖动物,和江珠子一样都不是鱼。

在洞庭湖能捕获到的最大的鱼要数鲟鱼了。它是一种真正的鱼,背部和腹部有大片的硬鳞。生活在长江和洞庭湖的鲟鱼叫中华鲟,以前也只在中国的长江和珠江中下游有分布,现在说只有长江里有。

(虽然最近十多二十年来一直在珠江流域放流增殖,但并未有形成种群的报道。)

中华鲟最早出现在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中生代,是一种稀有的“活化石”。中华鲟最大可达五百公斤以上,是中国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因其产地为中国东部,故名中华鲟。

传说中这种鱼可以长得更大,桂爹也只是看到别人捕到过差不多有千把斤的,再往大去的也只是听说。

因为捕到那条二百多斤的瓦子,年轻人就穷根究底地想知道这湖面的底下到底还有些什么怪物。

桂爹拧不过,只好将他以前的一些很少示人的经历挖出来满足他们。但他还是有严格的界限:什么是他亲身经历的,什么是他听人家说的,都分得一清二楚。

自此,年轻人整天希望捕捞到一些特别的大家伙。可天不遂人愿,每天渔获虽不少,起水的却尽是些“大路货色”。过十斤重的鳊鱼、鳜鱼、财鱼,几斤重的白鳝和鮠笋,一斤以上的黄骨鱼,都已经是很难得的东西了,可都入不了年轻人的法眼。

年轻人不怕辛苦,工作之余还在打闹。鳡鱼、针鱼、刀鱼都成了他们随便捡拾起来的“武器”。

说到长江刀鱼,有必要啰嗦几句。

说它“其貌不扬”那是客气的,更应该用“形貌丑陋”才确切。薄而无肉、口大眼突,头上还长着刺。

近海中有一种叫鲚鱼的,长约三、四寸,俗称凤尾鱼,学名凤鲚,和长江刀鱼的样子几乎无异。而长江刀鱼无疑是另外一种鱼,学名长颌鲚,又名刀鲚,可以长到一斤重,渔民习惯将它称为毛花鱼。两种鱼都是洄游鱼类,但刀鲚可游到洞庭湖去,凤鲚最多游到江阴。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看来还得设法搞清楚。

相传八仙中的吕洞宾云游天下,一日路过岳阳,见辛勤修筑岳阳楼的工匠们仅有几根咸菜下饭。

他了解到工匠们并无闲暇功夫到就近的洞庭湖捕鱼改善伙食,于是挥手卷起一团刨花洒入湖中,刨花即刻变成鱼群。奇怪的是这群鱼都飘在水面,他又抓起一把泥沙洒入湖中的刨花鱼上,鱼群这才沉过水面。

工匠们看到成群的鱼,人靠近也不逃走,伸手即可随便捕捉到,却不知这是神仙的特意倦顾。只是这种鱼身体极薄,且头顶有一颗砂粒样的骨头。

仙家的事凡人本不应该知道,你要问这件事是怎样被世人知道的,那可有违听故事的规矩哦。

(声明一下,这个故事古书上有,并不是为了炒作长江刀鱼新编的。

长江刀鱼因其极其细嫩的口感,一跃成为近年淡水鱼的佼佼者,名声大有超过青海湖鳇鱼、长白山天池鳟鱼的势头。当然,这种来势不但与它背后的故事有关,还因为长江刀鱼本来与鲥鱼、鮠鱼并称为‘长江三鲜’。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刀鱼并不招人待见,七、八两一条也只会被当成杂鱼卖掉,人们连正眼也不会看它一眼。要有谁知道这东西二、三十年后竟值过万元一斤,可能会后悔当年为什么不把它当饭吃呢?这种鱼后来还珍贵到要专门禁捕,在长江“十年禁捕”之前好多年就已经不准随便铺捞了。)

其实淡水鱼还有更大的种类,鲑鱼和鲟鱼的有些种类都可以长成大家伙。

大马哈鱼算不上纯粹的淡水鱼,它生活在海洋,只有在产卵季节才游到淡水的河流、湖泊。大马哈鱼的个头并不算大,但与它同属鲑鱼的哲罗鲑,目前有记载的最大长度是一百二十四米,可信度不大。倒是在xj哈纳斯湖的博物馆里,有一条四米多长的标本。

鲟鱼主要生活在淡水中,也有些品种会游到海里去越冬。鳇鱼学名达氏鲟,体重可达两吨以上。美味的鱼子酱就是不同种类的鲟鱼卵加工成的。

去外湖的捕捞季一般都是四到五个月时间,算不上有多长,但横跨夏、秋、冬三个季节。而且,绝大部分时间都要住在船上,生活条件自然是艰苦的。所以,队员们早已是归心似箭,希望结束捕捞,早日撤离,回去与家人团聚。

尤其是从城市里来的年轻人,他们更加急着将在洞庭湖里捕获的新奇鱼类带回去,分享给他们的亲人、同学、朋友甚至恋人,向他们讲述发生在野外作业期间的每一件新鲜事。当然,更包括那永远也无法割舍的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

桂爹也准备了不少要带回家的东西。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腌制好的鱼干:四条白鳝,三条几斤重的鮠笋,一条十多斤重的大鳜鱼,还有半边瓦子的脑壳……

腌鱼都晒到了八成干。这要放到平时是有些太干了,但为了保存和携带方便,晒干一些也是必须的。这几种鱼都是含油脂特别丰富的类型,太阳一晒就不停地往下滴油,顺带散发出那种咸鱼腊肉特有的香味来。

有些可惜的是,鳜鱼因为晒得太干,皮肉有些分离。鱼身剖开后刀口的边缘,厚厚的鱼皮向外翻卷,影响了那圆形大葵扇一样的鱼干的美感,当然,肯定不会影响到鱼干的味道。

大瓦子鱼还是被提前分掉了。因为,好些城里的知青打算取道旱路从岳阳直接回家去,那样一天就到家了。而跟着船队走水路,回单位就要一个星期。别问“重过阊门万事非,何事同来不同归?”完全没有那种悲怆的感觉,大家都欢天喜地的。

桂爹把瓦子肉让给其他人,他分得半边脑壳。看似很大块,实际上都是骨头,除了那两条须和隐藏在厚皮下的面部肌肉。

这里讲“两条须”恐怕是有些问题?六须鲇的半边脑袋上不是有三条须吗?你错了!“半边”是“一边的一半”。

阿爷说:“妇女能顶半边天”,看似男女平等。但你有见过男女平等了吗?没有!这句话应当理解为:“妇女能顶住天的一边的一半,既半边。”而且只是“可能”,并不等于“一定”!

傻了吧?别说领袖就不能忽悠人,只是忽悠的水平更高一些罢了:忽悠得大家一愣一愣的,还要拼了命地在那里鼓掌。

桂爹还特意给晓春带回一颗特大号的鱼惊骨,取自一条六十多斤重的青鱼,有鹅蛋那么粗。

通常的说法是:狼和野猪的獠牙、熊和虎的爪、鲮鲤肛门口那块大鳞片、青鱼和草鱼惊骨都有辟邪的作用,用绳线拴住吊脖子上能保平安。

鱼惊骨又名青鱼石,其色为黄,其形如心,坚硬如石,晶莹剔透,似翠如玉。粗大的鱼惊骨在湖区被奉为珍稀的吉物。

但那么大块鱼惊骨,吊挂在脖子上可有些碍事,肯定不合适。其实,桂爹拿回这块东西,是给晓春用来做脚鱼车的绞线盘和出线轮的。

脚鱼车上的线要用最好的牛筋线。牛筋线价格昂贵,脚鱼车杆尖上的出线轮用其他材料做,会因为磨擦、发热、油污等原因伤及牛筋线;绞线盘长期与手接触,要用它来控制出线的长度,要求光滑适度。鱼惊骨使用到一段时间后会温润如玉,不伤手也不打滑。讲究的脚鱼车这两个部位必得用鱼惊骨制作。

青鱼的鱼惊骨叫青鱼石,又称黑鲩石、鱼惊石、鱼精石、鱼枕石,为青鱼枕骨下方咽喉部的一块用来辅助压碎螺蛳等硬质食物的角质增生。草鱼以水草等植物为食,鱼惊骨起研磨食物的作用。

这两种鱼的鱼惊骨都特别发达,细心查看,明显可见环镶于上颚,但又相对独立,是不相联于其它鱼骨的心型异物。

晓春最喜欢琢磨渔猎工具,垂涎一块像样的鱼惊骨好久了。但平时二、三十斤的青草鱼鱼惊骨都太小,做出线轮还行,做绞线盘就差得太远了。

对那半边鱼脑壳,兄弟姐妹们围着研究了半天,就是想象不出这条鱼有多大。小手指粗的须,比较的对象是分场部垛子上的鲤鱼。那对鲤鱼的须是六毛丝做的,直径六毫米,鱼大概也就那么大吧。

满足了好奇,余下的就是不满:那么大条鱼,怎么不带块肉回来,也尝尝大鱼的味道啊?现在这半边脑壳,尽是骨头,怎么啃也只有一层皮。

桂嫂子似乎是看出了孩子们的心思。她捧过大鱼头,用清水泡在洗菜用的木盆里。泡软了,顺着鱼骨头将厚厚的鱼皮剥下,一块奶白色有蒸砵大小的鱼肉露了出来。那是瓦子鱼的面部肌肉,有一斤多重呢。

桂嫂子特意招呼孩子们看那从魔术里变出来的肉,还问他们想怎样个吃法。鱼干当然是蒸熟或香煎着好吃,鱼骨蒸熟了还勉强能咬一下,煎过就没有东西吃了,还不如直接炸或烤。

最后选择香煎鱼皮和鱼肉干,鱼骨斩件蒸,足足弄了两大盆。鱼皮胶质丰富,富于弹性,肥而不腻;鱼面部肌肉经常运动,肌纤维发达,劲道十足。

想知道的是,在捕捞队那班常年与鱼打交道的专业人士中,会有多少人知道鱼头中会藏着那么块靓肉呢?桂爹证实了这个问题,确实有很多人不知道,特别是那班年青人。他主动提出要分给自己半边鱼头时,还给小伙子们作了详细演示,把长着肉的部位指给大家看。

悄悄告诉你吧,瓦子须的味道很象乳猪的尾巴。

桂爹带回来的鱼都是洞庭美食中的佼佼者。

黄鸭叫学名黄颡鱼,是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的鱼类动物。是一种小型鱼类,一般长到七、八两已经到顶,超过一斤的鲜见,一斤七、八两的就是珍稀宝贝了。

鮠笋就是鮠鱼,看上去就是特大号的黄鸭叫。亦称“江团”、“白吉”,也叫回鱼。属鮠科鱼类,前部平扁,后部侧扁,浅灰色。眼小,体无鳞。吻圆突,具须四对。尾分叉,身长可达三四尺。生活于江河中,两、三斤重的最常见。

两者都属于无鳞鱼。其实,它们最大的共同点,恐怕还是背鳍前移到和胸鳍同一个平面,并在每个鳍上长出一根粗大的骨刺来。这样,鱼身上看上去就好像长了三只角。

鳍是鱼儿的运动器官,由刺状的硬骨和软骨支撑薄膜构成。鱼大部分都是硬骨,所以鳍上有骨刺是普遍的,只是黄颡鱼和鮠鱼的鳍特别长且突出鳍外罢了。

当然,软骨鳍的其他鱼也不少。鲨鱼全身都是软骨,它的鳍当然也是。鲨鱼鳍加工取出俗称鱼翅的部分,会剩下一排排软骨。

鳜鱼的鳍也长硬骨,而且背鳍的硬骨排成一整排。都说鳜鱼背鳍的第三根硬刺连着毒腺,扎到人特别疼,要立即撒上热尿解毒止痛。其实也未必,只是那根骨刺最长,扎进人身上肯定是最深的,当然更痛一些吧。

鳜鱼的肚子里有一个器官像盛开的蟹爪菊,浅粉红色的,鳜鱼的美味全体现在那朵花上面了。这和鹅的肝、鸭的肾、乌龟的肠子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对这些讲究,也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俗语讲:“鹅头鸭颈鸡翼尖,鳙鱼头,鲩鱼尾,塘鲺中间麻拐腿。”所点出的都是这种动物身上最好吃的部位,可一样有好多人并不认同,正所谓之“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嘞。

白鳝肥得流油,但印象中从未试过吃新鲜的白鳝,都是腌制后晒干了煎来吃。白鳝又各鳗鲡,多好听的名字。但它身体表面太多粘液,有一股怪异的臊味。

是这个原因让渔民们不拿新鲜的白鳝弄来吃吗?还是不吃新鲜白鳝只限于桂爹这个家庭?如果是后者,那就一定和故事中白鳝撕吃人的腐尸有关系了。

但不管怎样,虽然没有诸如鼓汁盘龙鳝、烤鳗鱼等菜式,在那个缺油少粮的年代,一碟香煎白鳝鱼干也是蛮不错的。用一点点菜籽油在锅底抹一下,放入切成块的白鳝鱼干稍微煎一下,锅底就全是油。白鳝的臊味却没有了,代之以菜籽油和白鳝油脂混合的特殊香味。

渔家炒菜一般用猪油,但煎鱼必得用菜籽油,讲究的人家还会用茶籽油。看来,鱼肉的香味更适宜用植物油带出来。

白鳝象鳝鱼,因其颜色灰白,肚皮奶白,所以叫白鳝。它是真正的鱼,没人怀疑。

没打算把你绕糊涂。白鳝有鳃,胸、腰、背、屋鳍齐全,只是有些小。白鳝的前半截近圆柱形,后半节侧扁。黄鳝作为鱼,差不多该有的都没有,怎能不叫人怀疑!

附带提一句,白鳝长大后会每年洄游到河口海洋地带产卵,孵化后的鳗苗浮在水面,春末夏初有专业的人去捞鳗苗出售。

好了,写到这里还真有些饿了,来一份鳗鱼粒炒饭吧。

小船沿大网的泡纲排成一个弧形,像串成一串的巨大蚂蚱。船上虽有船桨,但捕鱼时几乎用不上。每条丝网船上两名职工,绝缘手套和胶靴全副武装,手持捞兜和镣钩,见到被电翻的鱼就立即捞起放船舱里。

来仪湖渔场捕捞队的主要工具是电网,大船上两台三十匹马力的柴油发电机给电网供电。

这样的描述肯定还是不够清晰。实际上是两条大船,每条船上各安装一台柴油机和发电机,两台不同的机器组成发电机组,两条大船上各安装一组机器。拖网的上、中、下各装一条裸露的粗铜线,铜线直接连接到与发电机相连的变压器上。

阅读渔猎洞庭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